020-39388591    18675872398
  • 旅游綜合體落地策劃
  • 溫泉旅游主題化-中山項目
  • 水上游樂全季化
  • 景區升級度假化
  • 海森文旅(旅游策劃公司)擔綱中國首家地心文化主題公園的旅游規劃、旅游策劃以及旅游規劃設計
  • 打造康養度假新高地(明月山項目)
旅游市場動態

多維視角看中國休閑二十年

發布日期:2016-10-13
  從1994年開始施行雙休制,到今年剛好是一個完整的20年。
  中國休閑的三個轉變
  休閑度假在中國是新事物,也是一種新的社會生活方式,現在很受關注。應該說中國現在已經到了休閑度假產業發展的一個關節點。
  休閑是兩個字,一個是閑,就是要有時間;一個是休,就是怎么去消費這個閑。
  實際上對于休閑這個概念,從文字結構來看,“休”是人倚樹的狀態,“閑”是門內有樹的場景或者是門中望月的場景,這需要一個庭院,需要一個環境,需要一個相應的心境,最后升華到一種意境。古人就知道休閑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和其自由自在的內涵,我們更應該從節日旅游的疲于奔命上升到逍遙休閑的人生境界,以全面提升生活質量,這是對休閑度假產業的一個基本要求。
  如果從時間維度上劃分,休閑有小閑、中閑、大閑。小閑是八小時之外的日常閑暇,是一天中的三分之一;中閑是大周末,是一周中的三分之一;大閑是法定假日和帶薪假期,是一年中的三分之一。休閑是圍繞著生活中的三分之一在做文章。
  從空間維度來看,第一是家庭休閑,這是休閑空間的基礎;第二是社區休閑,這是休閑空間的放大;第三是城市休閑體系,這是總體休閑空間的延伸;第四是環城市休閑游憩帶,這是休閑空間的拓展,現在基本上每一個城市的周邊,環城市休閑游憩帶大體都已經形成;第五是鄉村休閑,這是休閑空間的發散;第六是異地休閑,就是我們常說的觀光,實際上準確地說是異地休閑的概念,包括一部分度假,都是休閑空間的輻射;第七是網絡休閑,通過虛擬空間的各種游戲消磨時間;最后是互為空間,形成完整的休閑空間體系。
  從生活方式的角度劃分,休閑大致有兩類,一類叫作積極休閑,一類叫作消極休閑。積極休閑包括旅游、度假、文化、體育活動、看電影等方式;消極休閑,即睡懶覺、喝大酒、打麻將等,這也是休閑方式,甚至是多數人目前的休閑方式。我們要倡導積極的休閑方式,盡量弱化消極的休閑方式,只有這樣才可能把休閑度假產業培育起來。
  旅游是休閑的主體,但不是唯一,休閑的方式很多,旅游現在來說是主體方式,但是休閑再進一步發展應該形成多種方式并存的局面,比如說休閑的住宿、汽車、服裝、食品等。
  二十年來,我國休閑經歷了三個重要轉變。
  第一是生活形態的根本變化。休閑改變人類生活,休閑促進和諧發展,形成了新的消費觀念。原來我們說工作是為了生活,工作首先是謀生,但到了21世紀,如果說工作的目的還是為了謀生,這顯然不符合社會的理念。
  第二是產業形態的重大變化。休閑產業的發展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現在一直在講產業結構調整,結構到底怎么調?我認為調結構必須抓旅游,抓旅游重點是抓休閑。到現在為止,休閑的產業形態基本形成。相關數據證明:“一個人的休閑,就是另外一個人的就業。”另外中國旅游發展到今天36年了,旅游再繼續做原來傳統的單一觀光旅游已經不夠了,需要休閑產業發展。
  第三是社會形態的全面變化。休閑領域是以人為本的典范,休閑是生命質量的提高。以人為本就是在社會的方方面面,構造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和文化形態,就是構造新的生活方式。實際上積極休閑形成了社會的再生產,一方面是文化再生產,一方面是人的素質的再生產。休閑是人類幾千年的追求,到今天也是如此,大家都在追求休閑,希望在休閑中得到新生,同時休閑又形成了一種民族的特色,每個民族對休閑態度不同,方式也不同,達到一種新的世界融合。
  十個視角談休閑
  今年是我國施行雙休制的第二十個年頭,以下從10個視角來看休閑發展的二十年。
  歷程視角
  有閑、有錢、有條件,這是休閑發展的三個基本因素。第一,關于閑:1994年雙休制施行,這是中國休閑時代來臨的標志;1999年黃金周開始,2000年旅游形成井噴;之后又調整了兩次假日制度,到現在中國人一年總的休假時間是115天。加之現在又在呼吁帶薪休假,有一些地方已經開始落實了,應該說中國的假日制度在國際上屬于中等偏上。第二,關于錢: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1994年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財富增長,個人收入提升。第三,關于條件:農家樂大批產生,休閑設施逐步建設,度假區逐步建成。1996年是“中國度假休閑游”主題年,官方正式提出休閑這個概念。
  從學術角度看,二十年來,學界的休閑研究意識已經跟進,并形成了一套休閑研究發展體系。但是現在要著重研究休閑經濟,研究休閑產業。
  從活動角度看,1999年在杭州開了一次中國休閑高峰論壇,這是業界和學界結合的深化發展。2006年,第九屆世界休閑大會和首屆世界休閑博覽會在杭州召開,這一年堪稱中國休閑年。
  從組織角度看,2009年全國休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成立,標志著一個新型的推動方式和力量的組合。
  從產業角度看,近年來風起云涌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休閑項目的普遍化,休閑產業的普及化,以至出現了一種認識,叫作中國旅游正在從觀光旅游到休閑度假轉化。
  從政府角度看,在政府工作報告里三次提了休閑,第一次叫作培育新興產業,第二次是與社區并列,第三次提出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去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民休閑旅游綱要》,這個綱要的出臺,可以說,從上到下把休閑產業的推進方式和一些政策性的要求都提出來了?! ?br />   生活視角
  生活的視角也是消費的視角,也是市場的視角。休閑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也就是說總有人在休閑的狀態之中,總有人在休閑的各種方式之中。
  休閑從貶義到褒義,這是革命性的變化。自古以來閑就不是個好詞,在農耕時期,勤勞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人們無法容忍“閑”。隨著農業經濟社會轉向工商業社會,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必須發生變化,現在強化休閑就是根本性的變化,這實際上是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從個人來說,休閑是自我實現的重要條件,生活的重要意義在于自我的實現,如果沒有休閑生活談何自我實現。
  從社會來說,休閑是家庭和諧的重要方式,休閑是社會和諧的推動力量,休閑是大同世界的終極形式。
  從科學研究來看,往往是人在閑暇的狀態時創造力才最強。
  所以說,休閑最終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隨著我國國民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休閑將越來越成為人們消費的要素,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 ?br />   產業視角
  滿足人們對閑暇時間的多樣化安排,并促進最佳配置的供給體系,就是休閑產業。
  第一,休閑產業的三個核心:時間、方式、活動,即什么樣的時間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參與什么樣的活動。休閑的內在追求是心態、體驗、自由。第二,休閑產業的三個支柱:旅游、文化、體育。休閑和觀光旅游不同,觀光旅游的核心是景區,沒有好景區就沒有市場,休閑就是總有一款適合你,總能找到玩的東西。休閑不是一個簡單的部門,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業,而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
  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第一階段追求規模擴張,目前中國基本處在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追求品種豐富,目前有一些地方已經進入第二階段了;第三階段里追求特色發展,中國與這個階段還有一定差  
  城市視角
  城市的空間生活是在轉換的,第一空間是家庭場所,第二空間是工作場所,第三空間是城市的休閑場所,第四空間是第二居所,第五空間是網絡天地。這些空間都在變化,包括城市本身也在變化,比如說拉斯維加斯一開始是賭城,后來從賭城到玩城,這樣一來,一家男女老少都可以去,各得其所,這是20年以來拉斯維加斯發生的根本性的轉換。再比如說巴黎的塞納河,到了休假季,絕大部分人在休假,但是畢竟還有人不能休假,所以這個城市有了一個創意,在塞納河的兩邊放上假棕櫚樹,鋪上沙子,擺上沙灘椅,一到下班的時候,無數人跑到這里來曬太陽,這樣就把塞納河當成一個海濱,結果倍受歡迎,這都是城市空間和生活的轉換。
  休閑發端于上古時期,孕育于前工業化時期,但在工業化時期被邊緣化,到后工業化時期則大行其道。后工業化的城市一定會向休閑城市發展,也可以說,城市的休閑功能培育和休閑環境建設將成為下一步城市發展水平的判斷標志之一。早在1923年世界建筑師年會形成的《雅典宣言》中就提出,城市的四個主要功能是居住、工作、交通、休閑,城市的聚集化恰恰突出了休閑的必要性。在這個大背景下,休閑城市的建設和城市休閑的發展成為各個城市共同注重的工作。
  但在實踐中,也同樣存在著誤區,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只注重硬件建設,忽視城市能力的建設;二是只注重景區建設,忽視城市環境的建設。中國現在進行的城市化,可是說是史無前例的,無論是東部沿海地區的特大型城市,還是西部地區的小城市,變化都是日新月異。按照實際生活水平來說,現在比以前高了很多倍,可是幸福指數并沒有增長,快樂感覺也沒有增加。如果說過去三十年城市的發展主要在硬開發,今后能不能把重點轉移到能力與環境的建設方面?尤其是在休閑方面能不能學學古人,從從容容做點事情?
  區域視角
  可供休閑的區域分為旅游區、度假區、休閑區三個部分。
  第一是旅游區,指以觀光景區為基礎,逐步形成的旅游產業聚集區的概念。中國的休閑度假沒有真正起來,雖然市場需求很猛,但很多需求轉向景區了,實際上并不是對景區的需求。比如說黃金周的時候大家總覺得不能再憋在家里,得出去走一走,沒有其他地方好去,只有往景區跑,實際上這是觀光對休閑的一種替代,這種替代是不對的。
  第二是度假區。嚴格來說,中國的觀光資源非常豐富,世界一流,而且觀光產品的消費有一個特點,可以容納大客流,但是由于我們缺乏一流的濱海度假區,中國人的很多度假需求都跑東南亞去了,再從東南亞延伸到南太平洋,巴厘島、普吉島、馬爾代夫等地。實際上,中國豐富的度假產品有兩樣,第一是山地度假,還有就是溫泉度假。溫泉作為休閑區是立得住的,中國的山地度假也很有前景。
  第三是休閑區。國家休閑區以滿足國民旅游休閑需求為主要目的,以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為主要訴求,生態環境良好,區域面積較大,有當地文化內涵,具有豐富的休閑度假設施和活動項目,容易形成服務集群,產生較大的市場吸引力。
  文化視角
  休閑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一種生活,是一種更高級的追求,同時休閑需要文化支撐。
  文化休閑業態具有多樣性。第一是游戲產業,包括棋牌、游樂園、游戲機、網絡游戲等;第二是娛樂產業,涉及電視、廣播、歌舞廳、城市秀場、唱片工業、無線網絡音樂、旅游演藝;第三是品嘗產業,餐和飲是無限豐富的,并且是有文化的;第四是觀賞產業,如戲劇、電影、博物館、科技館、動物園等;第五是閱讀產業;第六是養趣產業,包括花鳥魚蟲、寵物、擴展、收藏等。
  研究視角
  應該說目前休閑研究成果已經很豐富了,也有了一批休閑研究機構。但是當下多數研究機構研究者讀書少,上來就套用模板做項目、做規劃、做策劃,這種套用的結果是不好的,一方面在知識的積累方面,沒有多少進步,另一方面,在理論的提升方面,也談不上多少進步,只是在一些技術環節上有進步。從新世紀的新要求來說,理論需要創新和發展,不僅是實踐的需要,就理論自身來說也需要創新和發展。
  規劃視角
  做一個休閑區域的規劃和做一個旅游區的規劃,這是兩個概念,可是現在往往把二者混為一談,用旅游規劃套用在休閑規劃上,實際上這是對項目不負責任、自己對自己不負責任。建議休閑規劃減少同質化現象。
  一定要從休閑特點出發,休閑慢,休閑緩。比如說到一個地方,觀光急匆匆就過去了,也不會注意細節,而休閑一般會停留幾小時,兩者的細節規劃差異就很大。所以情景規劃中內容、功能、空間、時間四個方面都要涉及,要把相應的休閑內容、休閑生活場景復原出來。對于休閑度假類項目來說,體驗設計是第一位的,就是真的讓人覺得舒服,包括視覺設計、聽覺設計、嗅覺設計、味覺設計、觸覺設計、運動覺設計等。
  服務視角
  休閑服務很大程度上有一種戲劇性,就是接受服務的過程就感覺很舒服。
  要倡導服務文化,比如說同樣是排隊,中國的排隊方式和國外的排隊方式就完全不同。我們去迪士尼,排隊是最頭疼的,因為要想在迪士尼玩得過癮需要花費好幾天,要排一天隊才能玩三四個項目,大隊排著,沒人理。但是國外的排隊方式完全不同,工作人員會盡一切辦法來減緩游客的煩惱。這就是休閑中的服務文化。
  發展視角
  休閑的發展要給當地人帶來利益,才可能形成友好社會運行體。休閑度假發展應當成為各個部門工作新的增長點,成為各個地方新的發展點。
  休閑時代的旅游轉型
  關于休閑,于光遠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什么叫休閑?人之初,性本玩”。朱厚澤也說過一句話:“古人總是講玩物喪志,現在要研究休閑,需把這句話翻新,叫作在玩物中壯志,在休閑中新生。”
  從消費發展階段看,求溫飽的時期主要解決“吃、穿、用”的問題。進入小康時期之后,要形成新的概念,“住、行、游”,住是房地產市場的培育,行是交通體系的培育和汽車產業的完善,旅游是小康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之一。到中等發達時期,就是更多的精神消費追求,是“文、體、美”的概念,這是休閑消費普遍化的時期。到發達時期,就是“多、新、奇”的個性化消費時代。目前中國的特點是融各個階段于一體,各種休閑方式豐富多彩。因此,休閑是中國旅游轉型升級的必然發展。
  休閑時代,旅游業發展需要做好以下五個轉型。
  第一是產品轉型,從比較單一的觀光型向復合型發展。即觀光、商務、度假等各種旅游產品綜合配置,摒棄傳統的把觀光和休閑相對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實際上二者是互相兼容,共同促進。
  第二是市場轉型,小閑對應本地市場,中閑對應周邊市場,大閑對應遠程市場。不同年齡的需求對應不同的休閑空間,不同層次的需求對應不同的休閑設施。需要我們切實樹立大市場的觀念,全面開發大市場。
  第三是管理轉型,從旅游部門管理到協同管理,從旅行社管理到旅行業務管理,從星級飯店管理到流動住宿管理,從旅游景區管理到旅游吸引物管理,從供給管理到需求管理,從行業管理到公共管理,從國內管理到國際協作。
  第四是城市轉型,這幾年,一些城市提出建設休閑城市,各個城市都在強化休閑功能。休閑城市應達到這樣的要求:在城市生活中,休閑活動普遍,具有豐富的休閑設施;休閑產業在城市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形成品牌,并構成強大的市場吸引力。休閑城市要符合宜居城市、人文城市、特色城市、和諧城市等多元要求,環境適宜人居住,具備歡迎外來者的人文精神,本地傳統文化挖掘到位,最重要的是社會各方面和諧發展。
  第五是發展轉型,即按照國務院31號文件的要求,推動產業融合,構造大旅游體系。在發展中,旅游應主動融入中心,納入主流。多年以來,我們一直說旅游服從大局,后來說旅游服務大局,實際上無論服從還是服務,都意味著旅游是邊緣化的?,F在要講旅游融入大局,構造大局。這個大局觀的轉換,就意味著旅游就在中心,就是主流。一是服務工業化,二是促進城鎮化,三是推動國際化,四是拉動新農村建設。在這樣的格局中,旅游自然就是中心工作和發展主流。(魏小安)

上一篇:2015《中國旅游經濟藍皮書(No.7)》研究成果

下一篇:解讀《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任務分解表


日本中文一二区有码在线_无码网站黑人在线观看_99久e精品热线免费_啪啪视频全日本a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