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9388591    18675872398
  • 旅游綜合體落地策劃
  • 溫泉旅游主題化-中山項目
  • 水上游樂全季化
  • 景區升級度假化
  • 海森文旅(旅游策劃公司)擔綱中國首家地心文化主題公園的旅游規劃、旅游策劃以及旅游規劃設計
  • 打造康養度假新高地(明月山項目)
旅游規劃設計

山水詩審美特性在旅游規劃中的作用

發布日期:2015-10-16
  山水詩因其藝術性和文化性,可作為旅游文化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山水詩對豐富風景區的內容和提升其文化內涵和審美品位,對提高風景區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對豐富旅游者的知識和閱歷,對提高旅游者的審美修養與環境保護意識都具有重要意義。

  山水詩激發旅游興致
  山水詩,即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的詩,它往往以自然山水為歌詠對象,以反映“人化”自然風光為主要內客的詩篇。
  我國古代的山水詩,初興于六朝的晉宋之際,脫胎于借助自然美色體悟自然之道的玄學思潮。山水詩除具有詩歌的一般特點,即語言凝煉、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想象力強、富有意境美和音樂美之外,還由于篇幅短小,易誦易記,在游人中廣為流傳。
  山水詩除了具有以上文化特性之外,它還是一種具有豐富文化內涵、文化意蘊非常深厚的旅游文化,它涵蓋了一切意識形態,在人類的旅游活動過程中,對旅游者文化意識的熏陶、旅游興致的激發影響非常深遠。
  從旅游主體即旅游者個人來看,山水詩對旅游者最積極的社會文化影響不僅表現在尋求文化滿足、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旅游者的審美修養和環境保護意識上,它同時還是一種振奮精神、陶冶情操、激發愛國主義精神的思想教育。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遷客騷人云游天下,為后世留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弘揚民族精神的千古麗句,這些山水詩詞,大部分是面對著祖國的錦繡河山、旖旎風光、名勝古跡,感受了人民的勤勞勇敢、聰明才智之后有感而發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旅游的“產品”了。
  一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在難以計數的名勝古跡、人文旅游資源中,都記載著中國人民的驕傲。人們在回歸大自然,在游覽名山大川的過程中,熟悉人類的歷史文化,了解自然規律,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就能極大地鼓舞人心,振奮精神,提高人們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人們的審美意境,從而達到培養高尚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文化是靈魂,旅游是載體
  我國許多風景秀麗、環境優美的地方,大多與社會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往往是因為其蘊藏著大量豐富的歷史人文而備受旅游者的親睞,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旅游者前來觀光游覽。
  諸如山東曲阜的柏林景觀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內的萬壑松風,由于松柏屬于長壽樹種,又常與歷史或故事傳說相伴,“老柏曾沾周雨露,段碑猶是漢文章”,更增添了觀賞的價值。以云南路南石林而言,高入云天的蓮花峰,深不見底的劍鋒池,令人心驚的“千鈞一發”,饒有風趣的“雙鳥渡食”,“母子皆游”等,無不是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又因長期深受彝族敘事長詩《阿詩瑪》改編而成的優秀經典影片,《阿詩瑪》的熏陶及影響,使它名揚四海。成千上萬的旅游者不遠萬里從海外來到云南石林,他們想看的不僅僅是石頭,而更是天然形成、鬼斧神工、千姿百態、蔚為壯觀的石頭形態。像森林也好,像阿詩瑪也好,像劍鋒也好,其觀賞意義,都已經不再是石頭了。加上生活在石林地區的撒尼人民的熱情好客,“火把節”的熱烈歡快,以及世界其它地方無法取代的生活情趣、飲食文化的熏染,便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審美整體,旅游者在賞心悅目中所感受到的,是一種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消除了疲倦、豐富了旅游、溝通了心靈的愉悅。這一切都與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和五彩繽紛的民族文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杭州的西湖,歷來被譽為“有山皆美,無水不麗”的人間天堂。西湖四周的飛來峰、南高峰、玉皇山三面環繞;沿湖有蘇提春曉、平湖秋月、花港觀魚、柳浪聞鶯、南屏晚鐘、曲院風荷、斷橋殘雪等十大景點。而杭州西湖的山水之美,與相融于其中的古代神話傳說、歷史古跡、佛塔古剎、詩詞歌賦是分不開的。,正因為西湖山水的美同時體現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才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及旅游價值,才被當今的后人譽為世界休閑之都。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離開了豐富的歷史人文,旅游便會失去存在的意義。旅游者本身便是文化使者,他們對文化的交流、意識的滲透、心靈的溝通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大的。
  前幾年我國旅游部門曾對到我國旅游的日本游客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表明:其中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39.8%,對我國風景名勝感興趣的人占36.8%,二者加起來占76.6%。日本《旅游周刊》的一次調查結果是: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日本游客占第一位;對中國風土人情感興趣的占第二位;對冒險項目(絲綢之路、徐霞客游蹤旅游線)感興趣的占第三位。由此可見,追求文化旅游已成為當今旅游活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總而言之,文化是靈魂,旅游是載體。“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只有人文與自然發生共振,旅游才能構成吸引,才能產生巨大的能量。2011年3月30日,國務院特將《徐霞客游記》首篇《游天臺山日記》的開篇之日(5月19日)定名為中國旅游日,就是文化參與旅游互動最好的結晶。因此,只有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質,用旅游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才是我們發展文化旅游,傳承文化旅游的有效途徑。(楊紅君)

上一篇:旅游度假產品的規劃應當把握什么要領和趨勢?

下一篇:編制《旅游規劃通則》要遵循哪些要求?


日本中文一二区有码在线_无码网站黑人在线观看_99久e精品热线免费_啪啪视频全日本a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