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場動態
鄉村旅游應從產品差異走向產業差異
發布日期:2016-10-13
目前,不少地方發展鄉村旅游都注意到了產品的雷同化問題,如北京對鄉村旅游建設提出了“一區(縣)一色、一溝一類(型)、一村一品”的指導思想,打造“國際驛站、生態漁家、采摘籬園、山水人家、養生山吧、休閑農莊、鄉村酒店、民族風苑、古村聚落、創意產業”等十大產品;成都郊區著名的一村一品“五朵金花”也是極好的案例。這些產品有的立足觀光,有的立足休閑,有的立足體驗,確實避免了產品的雷同。但從產業的角度看,鄉村旅游還沒有完全擺脫千村一面。
首先,在鄉村旅游的建設上不僅要構建“一村一品”,更應推廣“一村一業”。比如環境和區位好的村莊做接待,其他村莊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形成蔬菜村、養豬村、家禽村、豆腐村、糧食村、牧業村、工藝品制作村等。這些村莊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除了供給接待的村莊當食材外,還可以讓游客購買帶走。每個村莊都融入鄉村旅游的各個環節中,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從而實現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全面推動鄉村旅游工作,帶領農民一起致富,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能搞“戶戶點火,村村冒煙”,也就是村村都搞農家樂,家家都是接待戶。更為重要的是,要改變只有接待戶才是搞鄉村旅游的狹義觀念,不能只有搞接待的幾個村才能得到發展和收益。
其次,在鄉村旅游中常見的農業園區都不是典型的鄉村旅游產品和業態,應按照景區的標準來建設。這些農業園多是投資商搞的農業項目。常見的類型多是有機農業、生態園區、蔬菜大棚、苗木花卉、魚塘水庫等。當這些一產的業態確立和建設好之后,產品就基本定型了,這時才考慮延伸做旅游接待,這樣難以形成一個合格的鄉村旅游產品,無法全方位展現鄉村旅游的內涵。同時,為接待游客,再加建游客中心、停車場、游覽步道、餐館賓館、商店公廁以及標識等。這樣延伸出來的服務體系,不能彰顯主題產品的品質和內涵,與環境很難協調及服務很難到位,自然就是一個雷同化與標準化的產品。其實,真正的鄉村旅游農業園區,一開始就應該按照旅游接待的思路打造,即按照一個景區來建設。三產差異化定位,一產業態托底,貫通二產加工業(農副產品和鄉土工藝品),構建第六產業(1×2×3=6)。這樣的鄉村產業是融合而不是組合,也不會出現雷同化的風貌,且富有各自的魅力。
再次,鄉村旅游的生產方式多是現代農業的特征,應保持鄉村風貌,讓人們記得住鄉愁。不少地方應該按照遺產農業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把傳統生產方式展現出來,讓游客看到童年的鄉村,譬如把耕種的各個環節一一展示,包括耕、耙、播、施肥、澆水、除草、滅蟲、收割、打場以及延伸到碾、磨等,各個環節都是游客參與的節點。這樣,游客才能充分體驗了農事活動與農家生活,農民才能全方位地得到收益,也保持了鄉愁的特征和鄉土的風貌。
發展鄉村旅游應該對應工業化時代的市場需求,依托前工業時代的自然文化社會環境,打造后工業化時代的產品。這個后工業時代的產品,主要體現在住宿上。
鄉村旅游的住宿設施應該什么樣?目前,大家都推崇臺灣的民宿。臺灣民宿的特點是融入田園鄉野,體現當地風貌,室內設施符合現代生活的需求。很多游客希望嘗試這種體驗式住宿,住進原味的賓舍。如房子是當地的村舍,床是地域的式樣(如東北是土炕),被褥床單是鄉土的織品,家具是舊時的模樣,墻壁與窗戶上是鄉土的農民畫和剪紙等等。但多數鄉村的住宿都是農民賓館,如同城市中的現代房屋,光滑的地板磚地面,現代的時尚家具,雪白的墻面與天花板,白色的床單被褥枕頭,標準化的標間建設等。這樣的住宿失去了鄉村的特色,找不到鄉土的味道。
鄉村旅游要從產品差異走向產業差異,從“單打獨斗”走向區域發展,從一產模式延伸走向三產模式統領或者是第六產業模式覆蓋,從現代農業走向遺產農業,接待式的住宿與體驗式的住宿并舉,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千村一面的現狀,實現鄉村旅游發展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王衍用)
首先,在鄉村旅游的建設上不僅要構建“一村一品”,更應推廣“一村一業”。比如環境和區位好的村莊做接待,其他村莊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形成蔬菜村、養豬村、家禽村、豆腐村、糧食村、牧業村、工藝品制作村等。這些村莊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除了供給接待的村莊當食材外,還可以讓游客購買帶走。每個村莊都融入鄉村旅游的各個環節中,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從而實現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全面推動鄉村旅游工作,帶領農民一起致富,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能搞“戶戶點火,村村冒煙”,也就是村村都搞農家樂,家家都是接待戶。更為重要的是,要改變只有接待戶才是搞鄉村旅游的狹義觀念,不能只有搞接待的幾個村才能得到發展和收益。
其次,在鄉村旅游中常見的農業園區都不是典型的鄉村旅游產品和業態,應按照景區的標準來建設。這些農業園多是投資商搞的農業項目。常見的類型多是有機農業、生態園區、蔬菜大棚、苗木花卉、魚塘水庫等。當這些一產的業態確立和建設好之后,產品就基本定型了,這時才考慮延伸做旅游接待,這樣難以形成一個合格的鄉村旅游產品,無法全方位展現鄉村旅游的內涵。同時,為接待游客,再加建游客中心、停車場、游覽步道、餐館賓館、商店公廁以及標識等。這樣延伸出來的服務體系,不能彰顯主題產品的品質和內涵,與環境很難協調及服務很難到位,自然就是一個雷同化與標準化的產品。其實,真正的鄉村旅游農業園區,一開始就應該按照旅游接待的思路打造,即按照一個景區來建設。三產差異化定位,一產業態托底,貫通二產加工業(農副產品和鄉土工藝品),構建第六產業(1×2×3=6)。這樣的鄉村產業是融合而不是組合,也不會出現雷同化的風貌,且富有各自的魅力。
再次,鄉村旅游的生產方式多是現代農業的特征,應保持鄉村風貌,讓人們記得住鄉愁。不少地方應該按照遺產農業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把傳統生產方式展現出來,讓游客看到童年的鄉村,譬如把耕種的各個環節一一展示,包括耕、耙、播、施肥、澆水、除草、滅蟲、收割、打場以及延伸到碾、磨等,各個環節都是游客參與的節點。這樣,游客才能充分體驗了農事活動與農家生活,農民才能全方位地得到收益,也保持了鄉愁的特征和鄉土的風貌。
發展鄉村旅游應該對應工業化時代的市場需求,依托前工業時代的自然文化社會環境,打造后工業化時代的產品。這個后工業時代的產品,主要體現在住宿上。
鄉村旅游的住宿設施應該什么樣?目前,大家都推崇臺灣的民宿。臺灣民宿的特點是融入田園鄉野,體現當地風貌,室內設施符合現代生活的需求。很多游客希望嘗試這種體驗式住宿,住進原味的賓舍。如房子是當地的村舍,床是地域的式樣(如東北是土炕),被褥床單是鄉土的織品,家具是舊時的模樣,墻壁與窗戶上是鄉土的農民畫和剪紙等等。但多數鄉村的住宿都是農民賓館,如同城市中的現代房屋,光滑的地板磚地面,現代的時尚家具,雪白的墻面與天花板,白色的床單被褥枕頭,標準化的標間建設等。這樣的住宿失去了鄉村的特色,找不到鄉土的味道。
鄉村旅游要從產品差異走向產業差異,從“單打獨斗”走向區域發展,從一產模式延伸走向三產模式統領或者是第六產業模式覆蓋,從現代農業走向遺產農業,接待式的住宿與體驗式的住宿并舉,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千村一面的現狀,實現鄉村旅游發展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王衍用)
下一篇:溫泉綜合體產生的背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