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9388591    18675872398
  • 旅游綜合體落地策劃
  • 溫泉旅游主題化-中山項目
  • 水上游樂全季化
  • 景區升級度假化
  • 海森文旅(旅游策劃公司)擔綱中國首家地心文化主題公園的旅游規劃、旅游策劃以及旅游規劃設計
  • 打造康養度假新高地(明月山項目)
旅游經營管理

劉思敏:增加長假才是保障民生幸福核心訴求的關鍵

發布日期:2017-06-13

文/劉思敏

目前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與近年的情勢相似,節假日問題再次成為代表委員的關注焦點之一,不少代表委員建議,把重陽節、元宵節、國家憲法日設為國家法定假日,對此網友表達了幾乎“一邊倒”的支持,表達了對增加法定假日的強烈渴求。應該說,法定假日確實急需增加,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也有能力承受,但是最應該增加在哪里,則是需要慎重思考、謹慎決策。

筆者認為,代表委員們的建議有助于增加假日總量,提高公民基本福利,是兩會代表們認識到了假日安排與民眾幸福感的關系,認識到了假日總量與改善民生的重要關系,充分發揮自身職責的體現,很值得肯定。

自1949年至1995年,按照《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我國實行周六工作制。1993年——1995年,《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通過兩個步驟最終使公休日每周延長為兩天,法定休息日一舉增加了52天,法定假日總量達到111天。當前,我國現行法定節假日有11天,法定假日共計115天。也就是說,自1995年至今20年的時間里,我國法定假日一共才增加了4天。從經濟社會的發展的狀況來看,增加幾天的法定假日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即使是在眾議拐點出現、經濟下行趨勢明顯的情況下,增加幾天的法定假日也絕不是問題。由此可見,兩會代表們增加假日的提案合情合理,很有現實意義??墒?,這增加的法定假日,是否應該給國家憲法日、重陽節、元宵節呢?其實并非如此肯定。如果可以兼顧當然是上策,但現階段,滿足公眾對長假的渴求更是當務之急。

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同時具備人口眾多、幅員遼闊、轉型劇烈這三大特點,因此,無論哪個國家的休假模式都不能被我國照搬。而這“三大特點”直接導致了“兩大需求”的不斷增長:一是隨著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的急劇轉型,社會上產生了龐大的異地就業群體,包括農民工和受過良好教育的非農民工如北漂族。這個群體有著強烈的、持續的探親需求;二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資白領以上的富裕人群產生了對旅游的剛性需求,而這種需求實際上是消費升級換代的集中體現。

以前,人們消費都是著眼于改善生存條件的物質性消費,隨著物質需求逐步被滿足,精神需求會變得日益重要,而旅游正是兼具物質和精神雙重特征的消費形式,旅游本質上是以物質消費為載體、以精神消費為訴求的一種高級消費。在旅游過程中,人們的吃穿住行用都是以物質的形式來體現的,但最終想要換得的卻是眼界的拓寬、知識的增長和精神上的滿足。社會上大多數人正在從以物質消費為主的需求,向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相結合的需求轉化,而旅游就是這種體現這種消費、滿足這種需求的最佳載體。2014年,我國出境游和國內游分別超過了1億人次和36億人次的巨大規模,且連續多年保持超過GDP的增速,加上逢“黃金周”必堵現象的持續,說明我國公眾的這種需求不但始終沒有得到滿足,巨大的存量和增量形成了出行出游需求的堰塞湖。在這種嚴峻的現實情況下,增加長假供給以滿足探親和旅游需求,已經到了應該立即提上議事日程的地步。#p#分頁標題#e#

然而,理想不能代替現實,要增加長假供給,無非有兩種途徑——分散的長假和集中的長假。分散的長假,即帶薪休假,指的是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就可以享受一定時間的帶薪年假。它實際上是一個社會的文明發達程度的結果和表征,而不是前提和原因。當前,我國《勞動法》里關于不得強制勞動、不得強制延長勞動時間、不得克扣工資、不得不上保險、不得不簽合同等多項權利都還沒有完全實現甚至很不如人意的情況下,要落實好帶薪休假純屬紙上談兵,帶薪休假的實現必然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應該尊重客觀規律,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推進帶薪休假,又不能犧牲當代人的當下利益,忽略他們對于長假的現實渴求。因此,首先保障集中長假的供給就被賦予了重要的現實意義。

所謂的集中長假,無非是“黃金周”。筆者多年來始終主張增加2至7天的法定假日,通過前挪后借雙休日,用于恢復五一黃金周、增加避暑黃金周,同時延長春節假期使之形成一個9-11天的超長假。這樣三個黃金周加上一個春節超長假,就能極大地滿足公眾對長假的渴求。反之,如果只增加三個單獨的法定假日,或者不妨再大膽設想一下,即使在全世界率先實行每周四天工作制,全年一下子再增加52個假日,也依舊不能真正解決民眾異地探親、外出旅游的迫切需求。說到底,民眾的幸福感是與假日總量有關,但當下更重要的是與長假有關,而長假在當前就只有通過增加黃金周才能真正實現,而不是停留在“口惠而實不至”的帶薪休假的虛幻中。從長遠看,將分散的帶薪休假與集中的大長假黃金周相結合,完全可以成為中國對人類休閑模式的一個創造。

在考慮增加法定節假日可以提升民眾幸福感的同時,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也是代表們的初衷之一。對此,筆者認為此舉可以讓人們有更多時間去策劃、參與相關紀念活動,對文化傳承當然是有益的,但也應該看到,增加法定節假日與傳承傳統文化并沒有那么明顯的、直接的因果關系。例如:2008年以前清明節并不放假,但民眾也都會去掃墓,清明節文化在不放假的情況下也傳承了下來;圣誕節既不是我們的節日同時也不放假,但也有很多人熱衷追捧,致使這個洋節日每年也過得紅紅火火,商業效應尤其明顯。因此,與民眾長期累積、日益增長的對長假的現實渴求相比,通過設立節假日來追求文化傳承,既不是最有效的,也不是最迫切的。

多年來,清華大學蔡繼明教授始終堅持取消黃金周,并提出要強制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甚至在日前表示,每年有大量的農民工被吸引到城市工作,讓他們在城市里留下來,把自己的家人也帶過來,春節就不需在路上折騰,也不會感到時間短暫,交通運輸的負擔也能減輕。這種觀點,顯然是想當然的,他殊不知很多農民工回家過年要看的不僅是父母家人,還有爺爺奶奶叔叔大爺阿姨舅舅等眾多常見不見的親屬,甚至上學時的同學和童年的小伙伴,難道都能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過年?抑或是除了父母不再與他人保持聯系?還有相當一部分異地就業的非農民工的父母,并不見得還住在農村,很可能是在小城市里有了自己的生活環境,過著已經習慣了的愜意日子,盡管其子女來到北上廣等大城市就業,經濟能力也很好,但他們根本就不愿意過來,因為既不想影響子女的日子,也不愿意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p#分頁標題#e#對于絕大多數農民工和非農民工來說,父母們逆向探親的方法都是不切實際的,不然,歐美國家就不會周而復始地出現圣誕節的探親潮,盡管沒有我們的春運規模大。

當前情況下,只有通過三個真正的黃金周和一個春節超長假,才能對井噴的探親和旅游的需求進行“泄洪”,同時也可以對探親需求進行優化和調整。具體而言,以前人們回鄉探親最多只有兩個選擇,要么在十一、要么在春節,幾乎只能選擇在每年的同一個時間回家探親,也就永遠都只能體驗故鄉的春天或夏天。如果按照上述安排,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就都可以回家探親,哪怕只有一次能回去的經濟能力,也可以有四個不同的選擇,從而去更完整地重溫和體驗自己童年、少年時在故鄉的感受。要知道,我們以前春夏秋冬都在故鄉,所以自然也希望有更完整的回鄉體驗,至少能在各個季節都有選擇的機會,而這對于龐大的異地就業群體來說,將會是難以想象的幸福和滿足。其實,旅游體驗也是如此,四季變換,造就了瑰麗各異的自然景觀,能夠選擇在不同季節的黃金周出游,也是難以想象的滿足。

總而言之,兩會代表能夠看到假日總量與民眾幸福感的關系,提出增加法定假日的提案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沒有看到目前公眾更為迫切的還是對長假的渴求,而無論帶薪休假還是逆向探親,都不符合目前我國的現實國情。增加法定假日是大勢所趨、民眾所愿,但法定假日最應該加在哪里,是不是能夠注重現實,不為假象迷惑,果斷決策增加黃金周、延長春節假期,才考驗著建議者、決策者的智慧。

【劉思敏】旅游專家、社會學者,中國旅游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旅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旅游報首席評論員

上一篇:華僑城:旅游地產大佬的困境 受累住宅現金流“饑渴”

下一篇:攜程旗下高爾夫主題旅游創業公司“愛玩”獲復星A輪投資


日本中文一二区有码在线_无码网站黑人在线观看_99久e精品热线免费_啪啪视频全日本a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