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旅游規劃的人是不是都是混飯吃的?
旅游規劃機構里有懂旅游的人嗎?
景區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旅游規劃機構有存在的必要嗎?
景區賠錢旅游規劃機構該負多大責任?
如何選擇旅游規劃機構?
如何識別一個人懂不懂旅游?
我是先做旅游景區,后做旅游規劃。做景區的時間遠長于做規劃的時間。做了十幾年景區經營管理之后,2007年我和群里的李振山在北京成立了一家景區管理公司,在全國來說應該是較早的景區管理公司之一,做了一些小的經典案例。
后來有不少投資景區的人來找我們做咨詢,想拿一塊資源,問我們這塊資源怎么樣?能不能做?怎么做?需要投多少錢?能掙多少錢?所以我們就逐漸轉到了旅游投資咨詢行業。后來,環保部下邊的中環國投控股集團要成立旅游規劃院,我就加盟,進入了旅游規劃這個行業。
現在,大家對旅游規劃單位的感覺有點復雜。按道理說,做旅游規劃的人應該挺牛的,應該是懂旅游的人。做規劃的人,就是告訴別人應該怎么做、指導別人的人。指導別人做旅游的人,怎么能自己不懂旅游呢?可是大家看了一些旅游規劃、接觸了一些規劃單位之后,覺著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大家就有些疑惑,這些規劃機構是怎么回事?
有的篇文章說,中國的上萬家景區,有90%賠錢。又說旅游規劃中有90%不合格,是爛規劃。這篇文章雖然沒明說景區賠錢就是規劃不好造成的,邏輯上兩者也不是對等的因果關系,但給人感覺就是這90%爛,造成了那90%賠。也許這正是這篇文章想達到的目的。全國大概有大幾百家掛牌的旅游規劃機構,還更多兼做旅游規劃設計的機構和個人,一年拿走幾十個億。這么多景區賠錢,這些規劃機構起了什么作用呢?如果,我要做旅游規劃的話,能成為那那10%嗎?
開始的時候,我也是信心滿滿,畢竟在景區做了這么多年,做過多種類型的景區,對市場、對游客需求、對旅游產品有一定了解。做旅游規劃應該有一些優勢。但是,做起來卻不是那么回事。現在別人看我,估計和我以前看別人一樣,也是混飯吃的。為什么會這樣呢?一會再回答這個問題。
先回答大家關心的一些問題:
問:如果您還有點做景區的人的良心的話,你就實話告訴我們,貴圈里的人到底懂不懂旅游?做旅游規劃的人是不是都是混飯吃的?
答:實話實說,貴圈里還是有個別懂旅游的人的。懂和不懂得有個標準,要不然就沒法說數量和比例。標準是什么呢,標準就是以做景區管理和營銷十年以上的平均水平為標準。
懂的人有多少呢?大概占旅游規劃機構總人數5%以上,還有10%比較懂。5%,比例高不高呢?挺高了。
軍隊里有幾個人能指揮打仗?我覺著有1%就不錯。別的人會打槍、會打炮、會做飯,人民軍隊里還有的只會唱歌。規劃機構里大多數是畫圖、搜集資料、按旅游規劃通則寫本子的,套路都是規定好的。規劃,就是按規定、規范去劃塊。更多的人是懂技術規范,而不是懂旅游。規范也是規劃的基本要求,這也是“規劃”這個詞的應有之義。
可是,問題在于,旅游規劃首先是產業規劃,其次才是形態規劃、空間規劃。產業規劃首先要考慮這個項目能不能做起來,能不能來游客,能不能掙錢。這個問題才是最核心的問題,才是關鍵。在城里蓋個房子,即使設計不合理,住著有點別扭,還可以住,還值錢。但如果在偏遠的深山里投資,修路、蓋房子,如果游客不來,就有可能一錢不值。
所以,旅游規劃必須解決游客來不來的問題。大家對旅游規劃不滿意,主要是因為做規劃的人沒解決好這個問題。如果景區建好了,就是不來游客,或者游客太少,就像是工廠的車間、倉庫、宿舍、辦公等房子都規劃設計好了,也蓋好了,就是不知道生產什么,或者生產出東西來賣不出去。
做旅游投資和做旅游規劃的人,首先要關心的是:能不能解決吸引物和吸引力的問題,游客來不來的問題。景區吸引物、吸引力的問題沒解決好,景區大門建得再雄偉、游客中心設計的再漂亮,也沒用。規范問題,在學校里可以學到,多看點書,多干幾個項目,再記不住還可以查資料。
解決景區吸引力的問題,只靠規范、套路就不行了。所以,能解決好吸引力問題的人才是旅游規劃所必不可少的專家。
問:既然規劃機構解決不了問題,要他干嘛,都解散了得了,或者我們誰也不找他們做規劃,他們也就混不下去了。
答:做旅游開發,就要占用空間,大到幾百平方公里的景區,小到幾十畝的農莊,想要占地,就得有規劃。這一規定,養活了一個行業和一幫人。
以前,許多政府或企業做規劃只是為了立項、拿地,先把資源圈下來再說,并沒想著真按規劃去做。政府還要求做規劃需要旅游規劃資質,雖然我們大家都知道旅游規劃資質是個很扯淡的東西。但靠所謂資質和立項需求,養了一大堆旅游規劃機構。
再后來旅游投資泡沫就起來了,蘿卜多了不洗泥,掛個牌子就有項目干,用模板一拼湊,就能糊弄絕大多數甲方。凡是找規劃機構做規劃的,大都不是旅游開發行家,覺得旅游規劃很神秘,是高大上的東西,再看到一大堆頭銜,就以為是專家了。這些機構在全國胡弄一遍,幾年就過去了,其中有的還了成大公司。
當然,旅游規劃在解決了吸引力的問題后,還要解決空間和形態問題。景區修路、蓋房子,還是要有規劃設計的。應該說多數規劃院解決不好產業發展問題、業態問題。但作為規劃單位來說,再解決不了空間問題、形態問題,就不是做規劃的了。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這種鳥也不在少數。
問:這么多景區賠錢,旅游規劃機構該當何罪?
答:90%的景區賠錢這種說法,可以肯定是某人憑感覺隨口一說,有夸張的成分。多數旅游統計數據也是這么來的。
但景區掙錢越來越難,大部分不掙錢,是事實。那么,景區賠錢,規劃機構該負多大責任呢?是罪魁禍首,還是幫兇?我認為,少部分是罪魁禍首,大部分是幫兇,小部分是沒有責任的。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一點,新開發的景區,單純靠賣資源就能掙錢的時代過去了。圈一塊資源,建個大門,橫個杠子就收錢,這樣的景區曾經出現過,但已經成了過去時。遺產類的景區,不管是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不管是老天爺留下來的,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我們大致可以分為四個等級:
超一流、一流、二流、三流;
世界級的、國家級的、區域級的、地方級的;
躺著掙錢的、坐著掙錢的、站著掙錢的、彎下腰掙錢的。
可以把地球另外一邊的人吸引過來的,是超一流的、世界級的。故宮長城兵馬俑,都屬于這個級別,躺著就能掙錢。當然,不同的人管,掙多掙少也有區別;
國內游中的多日游、長線旅游目的地,屬于一流的、國家級的。以上兩種都是小長假人滿為患的地方。吸引力范圍三五百公里,是二流的、區域級的;只有當地人去的,是三流的、地方級的。
這么分很粗略,有的是處于兩個等級之間,比如京郊的十渡,重慶的縉云山,就處于一、二流之間。有全國知名度,去的人主要是周邊省市的人,遠距離的人到那出差也順便看一看(在規劃里叫“機會市場”)。
再比如河南林州的太行大峽谷,每年接待幾萬韓國人,但還不能叫世界級,韓國沒有大山,中國的大山,對他們很震撼。林州大峽谷目前還只能算區域級的,算一級有點勉強,吸引的主要還是周邊省份的游客。但這也不是說林州的資源是區域級的,其實那一塊資源,比多數一級的還要好些,只是沒有統一打造,沒有開發好。所以我們說的一流、二流多數時候指的是產品,而不是資源。
那些超一流的經典觀光景區,躺著都能掙錢。但拿到這種資源機會已經沒有了,這種資源一般都在國有公司手里。坐著也能掙錢的國家級一流旅游資源,這種資源也很少了,少部分藏在深山的資源,隨著交通條件改善,有了開發的可能;
還有一部分是隨著旅游方式的改變、市場需求的改變,從一般資源變成了優質資源,比如公路旅游產品——草原天路,就是隨著汽車進入家庭,變成好資源的。站著能掙錢的、具有區域影響的二流旅游資源,這種景區還有,全國還能找到一批,現在一些大的企業拿到的,包括中景信拿到的大部分是這種資源。當然二流資源在高手手里也可以打造成一流的產品;
需要彎下腰才能掙錢的地方性三流旅游資源,就是城市周邊的、服務于一個更小范圍的景區景點,地方中小企業拿到的大都是這種資源。拿到三流資源想舒舒服服掙錢已經不可能了,就得自己費點力氣、彎下腰來。那么,問題來了:有些企業拿到二三流的資源,找個規劃機構做個規劃,建起來,找幾個人售票、檢票,一開業,就可以開始掙錢了嗎?
這么想,就把景區經營、把旅游業看簡單了。有人可能會說,規劃設計單位告訴我說可以掙錢???!一方面,人家不說能掙錢,您會掏錢做規劃嗎?另一方面,規劃做的好,落實好了嗎?經營管理做好了嗎?營銷做好了嗎?
規劃,只是腳本。
一部電影拍得好不好,腳本固然重要,但主要還是取決于制片人和導演,但歸根結底關鍵還是制片人,出錢的老板,看他選什么樣的人寫劇本、選什么樣的人做導演,導演選擇什么樣的演員。
作為操盤者,既要有選擇劇本的眼光,又要有選擇導演的眼光。沒有這個眼光,賠錢是必然,掙錢是偶然,是瞎貓碰上了死耗子。要不然,誰有錢都可以開影視公司了。做旅游,開景區也一樣。現在,拿不到僅僅靠資源就能掙錢的旅游景區了。
一個二、三流資源的景區,要經過精心的規劃設計、精心的開發建設、精心的市場營銷、精心的運營維護,才可能得到市場的認可,才可能掙到一點點利潤。只要不是資源壟斷性的行業,只要是充分的市場競爭的行業,要做好都不容易。圈一片資源,做個規劃就以為可以掙錢了,——這個時代過去了,看著它遠去的背影已經說拜拜了。
二、三流景區的發展出路,一是要精品化,二是要休閑化。借助好的環境要成為休閑度假的平臺,人們到這來不止是看,還要吃、要喝、要玩,甚至要住。旅游景區的開發經營,要跟上市場的這種變化,滿足市場新的需求。
休閑化的經營,相應的來說難度更大。就連一個小吃攤經營好都不容易,做到好吃、衛生、服務好的都是少數。更何況一個裝了許多吃、喝、玩、樂內容的景區呢。
問:既然開發旅游景區不得不做規劃,那么如何選擇規劃機構呢?
答:上一個問題中我們說到,投資旅游的操盤者要有眼光,有選擇規劃機構的眼光。有了這種眼光也就有了吃旅游這碗飯的把握。但有這種眼光很難。景區管理協會的陳妍說“自己專業才能識別合作伙伴是不是專業”,確實是這樣。
真正的專家還是有的,有的規劃院還是有一兩個明白人的。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專家也分好多種,好多層次、好多方面。在醫學界,屠呦呦肯定是大專家了,但我感冒了找她行嗎,她可能連康泰克和快克的區別在哪都不一定比我們更熟悉。
那么有沒有靠譜的專家人才庫?許多組織有自己的專家庫。但被稱為教授、研究員的專家多數是知道中國的旅游業向何處去,如何發展,但不一定知道某一個旅游景區向何處去,如何才能盈利。
無論是找旅游規劃機構,還是找旅游專家,要會找,知道找的什么人能解決什么問題,找了一個研究旅游宏觀經濟學的大專家,他可以告訴我旅游產業的發展趨勢,講完國際講國內,但您非得問他,您的景區怎么改進,需要花多少營銷費用,就是在難為人,就和問屠呦呦感冒吃什么藥一樣。
有的大專家就是給我們指大方向的,您就讓他們集中精力研究宏觀問題,這是對黨和人民、對中國旅游業的貢獻,咱們不要用那些小問題去打攪他們,也不要用錢去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要說景區規劃專家,知道一個景區能不能掙錢、怎么掙錢的專家,全國加起來也不超過兩位數,在規劃機構里更是屈指可數。
識別一個人懂不懂旅游景區規劃,也可以通過幾個問題試一下:
一是旅游統計數據。現在的旅游統計數據大都不可信,要會分辨。
如果在說明問題的時候,有人引用的是政府公布的統計數據,說哪個縣一年接待游客幾百萬、上千萬,旅游收入幾十個億,基本可以判斷他是個假專家。連數據都不能判斷是真假,怎么能判斷市場、評價資源、做規劃、指導別人做投資掙錢?
二是計算景區停車場的規劃面積。計算景區停車場面積,是旅游規劃的基本技能,要知道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景區客流的時間分布。
如果一個景區一年接待100萬人次,計算日游客量,如果有人用100萬人÷365天,他肯定是個外行;如果有人說有效游覽時間是200天,100萬÷200天,雖比外行強點,但還不是內行。
小長假和旺季周末,幾十天的游客量,占多數景區全年接待量的1/3以上。景區高峰日一天的游客量占全年游客量的1.5%——4%,南方以長線游為主的景區比例最低1.5%,北方城市周邊的區域性景區可達到4%。也就是說北方一個年接待100萬游客的區域性景區,高峰日可以達到4萬人。
4萬人需要多少個停車位呢?
與三個因素相關:第一是乘坐公共交通、自駕車和團隊大巴車的比例關系;第二是自駕車平均每輛車的載客人數;第三是停車場的日周轉率。每輛自駕車的載客人數,對于做景區經營管理的人來說,是個很容易解決的問題,站到景區門口數一會兒就知道了。
還有個更簡單計算的辦法,自駕車旅游時代每個游客需要10平方米的停車場,高峰日景區里有1萬人,就需要10平方米的停車場。當然,景區沒必要真建10萬平米,建7、8萬就可以了,高峰日停不下的車輛可以停到路邊、附近村莊、餐館酒店門前等,否則非高峰日閑置時間太長也是浪費。
三是談論“淡季不淡”。如果一個人眉飛色舞談論“淡季不淡”,估計是他剛聽說這個詞不久,懂旅游的人一般會淡然一笑,繞過這個話題。再就是,他或許不知道女人會有例假,人體有節律,一年有四季。即使已經過了更年期的故宮,也還是有淡旺季的。
北方的自然遺產類景區,別說“淡季不淡”,就是誰能夠在淡季開門,能掙回日常費用來,都算是大牛了。現在,春節在多數景區形成了小高峰,占比不斷提高,是個新的值得注意的現象。
最后回答一下前邊留下的問題。
我說自己這幾年也沒能做出幾個自己滿意的項目來,在別人眼里估計也成了混飯吃的了。旅游是一個人人都認為自己懂的行業。一個規劃做下來能體現規劃單位意圖百分之六七十就已經不錯了。
一個大的旅游項目能有百分之十幾投資回報率就算高的了。但是,在規劃上打打折扣,建設上打打折扣,經營管理上再打打折扣,折來折去,就折的很難掙錢了。這些現象在其他行業,尤其是行業發展初期和泡沫期都是難免的。
道路是曲折的,但旅游業的前景還是燦爛光明的。
作者:劉東江下一篇:文創產品如何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