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規劃設計
旅游策劃之要:精品景區要“五味俱全”
發布日期:2015-10-16
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對旅游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精品景區”的提法應運而生。筆者作為旅游策劃者認為,稱得上精品景區,應做到“五味俱全”。
一、要有“文”味
“文”味即文化味。“文是景之魂”。
景區要有文化,精品景區更要有濃郁的文化味。
從文化角度講,景區分兩種。一種是以文化資源作本底而建設的景區,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文景觀就是這類景區的典型代表,如名人故居、革命舊址、歷史古鎮等。這類景區歷史積淀深厚,文化底蘊濃厚,從本質上講,就是文化景區。這類景區要成為精品景區,就必須充分發揮文化的主功能作用,做足文化文章,揚文化之優,成文化之勢,使景區成為真正的文化景區。
另一種是以其他資源作本底而建設的景區。這類景區從資源狀況看,本身并沒有明顯的文化特征,但要成為精品景區,也必須賦予其文化內涵。要深入地“挖掘”文化,“做出”文化。如田園風光類景區,可以挖掘其農耕文化或休閑文化的內涵;森林資源類景區可挖掘其植物的科普知識、研究價值或森林養生文化。這樣,讓生態作本底,文化為靈魂,讓本來淺顯的東西顯得深邃,本來枯燥的東西顯得有味。
文化要形成主線。要成為精品景區,僅做出文化還不夠,還必須形成文化主線。即一個景區要從頭至尾主要貫穿一種文化,使其具有文化穿透力。一些文化底蘊較深厚的或是多元文化景區,它可能反映多種文化,或是多種文化交織,就必須找到它的主色文化,或是找到在當下影響力比較強的文化,以這種文化作為主題主線,做深做透。
當然,強調文化要有主線,并不是只允許一花獨放,并不是對其他文化的排斥??梢栽诓挥绊懼黝}主線的前提下,把其他文化元素溶入其中,也可以把各種文化元素進行歸類整合,還可以分區域類別進行表現。但不管怎樣表現,都是次與主的關系,是對主題主線的烘托,不能喧賓奪主。
二、要有“新”味
“新”味即新意。精品景區一定要有新意。
首先是選題要新。就像寫文章,選題是第一關。建景區也存在選題問題。題即是主題主線,主題主線選準了,景區就有亮點和賣點。精品景區尤其如此。
其次是創意要新。主題確定后,要用新的創意和思路去體現。如做一個歷史故村景區,一般的思路是,選取某一個歷史時期作基點,采取修舊如舊的辦法恢復歷史原貌,體現的是歷史的橫截面。這種創意是大部分人都會想到的,容易出現雷同。更大的問題是要拆除大量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拆遷量大,投資成本高,建設周期長。如果換一種思維,即確定一條文化主線,保留大部分歷史時期的建筑,只對資源進行歸類整合。反映的是各個歷史時期建筑文化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變遷,做的是歷史的縱深面。這種創意不但有新意,而且省錢省力,容易做成。
再次是表現手法要新。確定了主題,有了好的創意,必須有好的手法表現出來。要成為一個精品景區,必須在景點、景觀、景物等的設置上有新意,體現奇思妙想;在風格、色彩、體量等的把握上要出新意,不落俗套;在旅游廁所、游步道、公共信息符號等配套和服務設施的表現上要創新意,與眾不同;在景品、景情等的展示方式和游客的游覽形式上要展新意,多在增加參與性與體驗性上下工夫。
三、要有“精”味
精品景區,必須在“精”字上下工夫。
其一,立意要精深。立意要有位置上的高度,站在同行業、同類景區的制高點;切入口要新,想別人所未想,做別人所未做;要有文化上的深度,深刻反映一種文化,系統展示一種文化,淋漓盡致地表現一種文化。
其二,構思要精巧。有了好的立意,必須用好的構思去表現。比如游客中心的設計,一個以水城風光為主體的景區,一般的做法是把游客中心建在岸邊,這樣做并無不妥。但如果把它移到水中,就顯得與眾不同,再把它設計成船的模樣,或者就造一艘大船做游客中心,它的構思就巧妙,創意就出來了。
其三,設計要精準。設計的風格要與景區所體現的歷史朝代、自然風貌協調一致;色彩要準確協調,整個景區的色彩、色調要與景區所表現的文化內涵和景區環境相匹配;體量、高度要與建(構)筑物所反映的內容以及周邊環境協調一致,不能喧賓奪主;選材用材要有品位、有檔次。這種品位和檔次不一定體現在價格上,而重在風格、色彩、材質等方面和環境協調一致。
其四,做工要精細。立意、構思、設計都達到一定高度后,能不能如愿以償地建成精品景區,做工就成了最關鍵環節了。所以“做”的工夫一定講究,既要注意大的環節,又不放過任何細節,做到精雕細刻,精益求精。
四、要有“品”味
精品景區,重在“精”,貴在“品”。一個景區,只有做到了“品”之有“味”,才能稱得上精品。具體表現在:
初看,“品”之有“位”。這種品位,指的是檔次、層次。給人的第一印象,從它的構思、設計、用材、管理,就讓人感覺出非同一般,很上檔次,有一種先聲奪人的感覺。
細看,“品”之有“味”。前面說的是表象,精品景區的品味應該是從外到里,品位入骨。它有內涵,通過品,能感覺出它的深邃、它的豐富多彩;它有文化,通過品,能感覺出它的文化氣息;它有故事,即使不用人講解,也能感覺它不會像表面那么簡單,它可能表現一段歷史,可能寓意一個道理,也可能敘說一個故事。
再看,越“品”越有“味”。越看越有看頭、越有嚼頭、越有想頭:景點布局,錯落有致美感強,誘人急迫觀賞;景物構成,“遠近高低各不同”,使人不忍離去;景觀效果,“橫看成嶺側成峰”,引人不斷把玩;景情效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朦朧詩意,油然而升,讓人流連忘返;觀景心境,人在景中,景在心中,景情交融。
細想,不但能“品”,而且經得起“品”。精品景區要經得起品。說歷史,要經得起考證;做文化,要有由頭,有底蘊;講故事,要講得圓滿;說道理,要說得通透。不能讓人們感到假,感到做作,感到刻意附和、生搬硬套,經不起推敲。
五、要有“回”味
這里所說的“回”味,包含兩方面。一是回味無窮。雖然已經離開了景區,但它的美景、它的美談、它的體驗效應、它的視覺沖擊卻經常在你的腦海里縈繞,讓你去想、去品、去悟。二是回頭客。精品景區要讓人感覺看一次看不夠,產生再去看一看的沖動。甚至口口相傳,相互約請,帶來更多游客。
旅游開發整個流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旅游策劃,以上五味需謹記。
一、要有“文”味
“文”味即文化味。“文是景之魂”。
景區要有文化,精品景區更要有濃郁的文化味。
從文化角度講,景區分兩種。一種是以文化資源作本底而建設的景區,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文景觀就是這類景區的典型代表,如名人故居、革命舊址、歷史古鎮等。這類景區歷史積淀深厚,文化底蘊濃厚,從本質上講,就是文化景區。這類景區要成為精品景區,就必須充分發揮文化的主功能作用,做足文化文章,揚文化之優,成文化之勢,使景區成為真正的文化景區。
另一種是以其他資源作本底而建設的景區。這類景區從資源狀況看,本身并沒有明顯的文化特征,但要成為精品景區,也必須賦予其文化內涵。要深入地“挖掘”文化,“做出”文化。如田園風光類景區,可以挖掘其農耕文化或休閑文化的內涵;森林資源類景區可挖掘其植物的科普知識、研究價值或森林養生文化。這樣,讓生態作本底,文化為靈魂,讓本來淺顯的東西顯得深邃,本來枯燥的東西顯得有味。
文化要形成主線。要成為精品景區,僅做出文化還不夠,還必須形成文化主線。即一個景區要從頭至尾主要貫穿一種文化,使其具有文化穿透力。一些文化底蘊較深厚的或是多元文化景區,它可能反映多種文化,或是多種文化交織,就必須找到它的主色文化,或是找到在當下影響力比較強的文化,以這種文化作為主題主線,做深做透。
當然,強調文化要有主線,并不是只允許一花獨放,并不是對其他文化的排斥??梢栽诓挥绊懼黝}主線的前提下,把其他文化元素溶入其中,也可以把各種文化元素進行歸類整合,還可以分區域類別進行表現。但不管怎樣表現,都是次與主的關系,是對主題主線的烘托,不能喧賓奪主。
二、要有“新”味
“新”味即新意。精品景區一定要有新意。
首先是選題要新。就像寫文章,選題是第一關。建景區也存在選題問題。題即是主題主線,主題主線選準了,景區就有亮點和賣點。精品景區尤其如此。
其次是創意要新。主題確定后,要用新的創意和思路去體現。如做一個歷史故村景區,一般的思路是,選取某一個歷史時期作基點,采取修舊如舊的辦法恢復歷史原貌,體現的是歷史的橫截面。這種創意是大部分人都會想到的,容易出現雷同。更大的問題是要拆除大量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拆遷量大,投資成本高,建設周期長。如果換一種思維,即確定一條文化主線,保留大部分歷史時期的建筑,只對資源進行歸類整合。反映的是各個歷史時期建筑文化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變遷,做的是歷史的縱深面。這種創意不但有新意,而且省錢省力,容易做成。
再次是表現手法要新。確定了主題,有了好的創意,必須有好的手法表現出來。要成為一個精品景區,必須在景點、景觀、景物等的設置上有新意,體現奇思妙想;在風格、色彩、體量等的把握上要出新意,不落俗套;在旅游廁所、游步道、公共信息符號等配套和服務設施的表現上要創新意,與眾不同;在景品、景情等的展示方式和游客的游覽形式上要展新意,多在增加參與性與體驗性上下工夫。
三、要有“精”味
精品景區,必須在“精”字上下工夫。
其一,立意要精深。立意要有位置上的高度,站在同行業、同類景區的制高點;切入口要新,想別人所未想,做別人所未做;要有文化上的深度,深刻反映一種文化,系統展示一種文化,淋漓盡致地表現一種文化。
其二,構思要精巧。有了好的立意,必須用好的構思去表現。比如游客中心的設計,一個以水城風光為主體的景區,一般的做法是把游客中心建在岸邊,這樣做并無不妥。但如果把它移到水中,就顯得與眾不同,再把它設計成船的模樣,或者就造一艘大船做游客中心,它的構思就巧妙,創意就出來了。
其三,設計要精準。設計的風格要與景區所體現的歷史朝代、自然風貌協調一致;色彩要準確協調,整個景區的色彩、色調要與景區所表現的文化內涵和景區環境相匹配;體量、高度要與建(構)筑物所反映的內容以及周邊環境協調一致,不能喧賓奪主;選材用材要有品位、有檔次。這種品位和檔次不一定體現在價格上,而重在風格、色彩、材質等方面和環境協調一致。
其四,做工要精細。立意、構思、設計都達到一定高度后,能不能如愿以償地建成精品景區,做工就成了最關鍵環節了。所以“做”的工夫一定講究,既要注意大的環節,又不放過任何細節,做到精雕細刻,精益求精。
四、要有“品”味
精品景區,重在“精”,貴在“品”。一個景區,只有做到了“品”之有“味”,才能稱得上精品。具體表現在:
初看,“品”之有“位”。這種品位,指的是檔次、層次。給人的第一印象,從它的構思、設計、用材、管理,就讓人感覺出非同一般,很上檔次,有一種先聲奪人的感覺。
細看,“品”之有“味”。前面說的是表象,精品景區的品味應該是從外到里,品位入骨。它有內涵,通過品,能感覺出它的深邃、它的豐富多彩;它有文化,通過品,能感覺出它的文化氣息;它有故事,即使不用人講解,也能感覺它不會像表面那么簡單,它可能表現一段歷史,可能寓意一個道理,也可能敘說一個故事。
再看,越“品”越有“味”。越看越有看頭、越有嚼頭、越有想頭:景點布局,錯落有致美感強,誘人急迫觀賞;景物構成,“遠近高低各不同”,使人不忍離去;景觀效果,“橫看成嶺側成峰”,引人不斷把玩;景情效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朦朧詩意,油然而升,讓人流連忘返;觀景心境,人在景中,景在心中,景情交融。
細想,不但能“品”,而且經得起“品”。精品景區要經得起品。說歷史,要經得起考證;做文化,要有由頭,有底蘊;講故事,要講得圓滿;說道理,要說得通透。不能讓人們感到假,感到做作,感到刻意附和、生搬硬套,經不起推敲。
五、要有“回”味
這里所說的“回”味,包含兩方面。一是回味無窮。雖然已經離開了景區,但它的美景、它的美談、它的體驗效應、它的視覺沖擊卻經常在你的腦海里縈繞,讓你去想、去品、去悟。二是回頭客。精品景區要讓人感覺看一次看不夠,產生再去看一看的沖動。甚至口口相傳,相互約請,帶來更多游客。
旅游開發整個流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旅游策劃,以上五味需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