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規劃設計
何為“無景區+” 景區發展的新出路!
發布日期:2016-10-13
景區是一個點,逃避常態、享受生活的點;景區是一個夢,說走就走的旅行夢。再優質的景區,都很難保證重游率,單純的景區經營只能聚集人氣,但財氣的聚集就需要一個經典的“+”了?,F在各景區在發展過程中都開始逐漸摒棄傳統的發展模式,無景區“+”將成為未來景區發展的寵兒,如取消景區門票的收費,取而代之,打造交通(索道、巴士等)、演藝(劇場演藝、實景演藝等)、休閑(住宿、餐飲等)、地產(房屋銷售、物業、酒店等)、商品(旅游紀念品、地方特產等)等新的贏利點。無景區“+”模式的開啟,任何一個加項,都是旅游利潤的增長點,越發展、越完善,但現在的“+”,還沒有脫離景區自身,要想大發展就必須用做產業的格局玩轉無景區“+”。
一、無景區+交通
無景區+交通是目前國內各大景區的重要盈利點,在長白上、黃山等知名大景區的經濟收入占比中更是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的景區交通方式主要有:景區觀光車、觀光索道、人力抬轎、滑道、游船、自行車。在這幾類交通項目上以觀光車、纜車、游船為常態交通,經營回報率也是最高的。
旅游交通是旅游過程中的必要服務項目,將交通服務精細化、特色化,不僅可以讓景區游客運輸便捷化,更能演變成一個獨立的旅游項目,促進營業額增收,提升景區旅游核心吸引力,因此在景區的旅游規劃過程中,應該把景區交通放在一個核心項目的高度來考量、打造、布局。
二、無景區+演藝
演藝本身是獨立存在的,但經過時間的相融,演藝和旅游默默地走到了一起,創造出了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鼎盛王朝等各類景區演藝大作,掀起了一撥又一撥的旅游演藝高潮,“宋城演藝”更是因為演藝而大放異彩。
演藝和旅游的融合的確創造了輝煌,但任何一場景區演藝都是基于景區和旅游目的地龐大的客源市場的基礎上才得以快速發展。脫離了龐大的游客基數支撐,景區演藝還能活多久還值得深思。景區演藝是否能夠獨立支撐起一個旅游品牌的打造過程?景區演藝錦上添花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景區演藝雪中送炭的案例又有哪個呢?
旅游演藝現在主要有實景演藝、舞臺演藝、場景演藝、巡游演藝幾類,前三類演藝只能作為游客的欣賞亮點,提升經濟收入,而巡游演藝能夠帶來景區整體旅游氛圍的提升,增強游客互動性,完美游客旅游體驗度。游客喜歡玩,但不一定會玩,這就需要景區工作人員教游客如何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帶著游客一起玩,以往的巡游演藝主要集中在主題公園類景區內,其實其它各類景區都可以開展“巡游演藝”,這樣可以更好地提升旅游氛圍,把“巡游演藝”打造成帶客人一起玩的互動性活動,帶領游客以最佳的方式游覽景區。
三、無景區+休閑
休閑是延長游客停留時間,促進消費的有效方式。常規的休閑產品在旅游規劃范疇上包括酒店住宿、特色餐飲、垂釣、高爾夫、滑雪等。優美的外界環境加上完善的附屬娛樂設施,讓游客把有限的時間消耗在景區,與此同時,景區收獲了經濟效益。
休閑不僅僅是留住客人,還要留住人心,完善的基礎設施只是一個硬件保障,核心是服務,是精細化的服務質量。目前國內沒有哪一個景區休閑旅游做的特別出色,而是一些古城、古鎮、古村落等區域化旅游目的地做的極具水準,這源于一種心境和一種文化氛圍,這些都是用金錢無法打造出來的,因此景區休閑產品的打造要先融于地方,再衍生產品,做到休閑產品與地方民俗以及文化氛圍的無縫對接。
四、無景區+地產
景區和地產的結合成就了旅游地產,華僑城•歡樂谷分得了第一杯羹,從而掀起了旅游地產的高潮,可惜卻沒有幾家真正意義上的盈利,是不會玩?還是玩的不好?這就未可知了,但肯定的是一大批進入者根本不明白真正意義上的旅游地產,把重點放在了地產上,忽略了旅游的打造,最好項目被套牢。沒有人氣,哪來的財氣,旅游地產的發展是一個遞進式發展模式,只有景區火了,人氣旺了,地產才能凸顯其價值。重視地產,忽略景區發展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模式,加之現在人們的消費趨于冷靜,項目的套現率越來越低。
在項目推進打造期,很多開發商認為有了地就有了保障,很多項目多集中在郊區和偏遠山區,在當前房地產不景氣的大形勢下,很多投資人開始了生態養生、養老地產、產權公寓的轉型,我個人感覺,無論何種轉型,都要把景區的打造和市場推進放在核心位置,因為沒有人氣,一切都是空談。人氣蕭條,任憑地產項目多么優質也只能成為擺設,有價無市就會成為開發商的剜心之痛,等到銀行都不敢接盤的時候,開發商的豪氣也只怕會蕩然無存,因為項目套不了現,沒人接盤,再高的估值也都是黃粱一夢。
要想走好無景區+地產這條路,一定要先旅游后地產,不可被急切的利益迷失雙眼,產品+人氣永遠是旅游地產通向成功的必備。
五、無景區+商品
旅游商品是目前國內旅游發展的一個短板,同質化嚴重,缺少地域性、文化性、排他性,和景區本身缺少融合點,幾乎所有的景區旅游商品都是一樣的,更有甚者,把一系列產品打包裝箱/裝袋,上面印上某某地特產,就變成了這個地方的旅游商品,這種自欺欺人的旅游商品開發模式,無疑難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旅游過程中,購物是一個大項,因為缺失所以潛力巨大。
旅游商品的局域化、特色化、精細化,可能是每一個旅游從業者都清楚的事情,但真正意義上開發自己景區的專屬旅游商品卻少有人為之。好的專屬旅游產品,不僅有助于景區品牌化的打造和傳播,還能夠為景區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一點通過迪士尼的旅游產品開發和經營可見一斑。景區為了深化經營效益,這個領域還是值得關注和下點功夫來細心研究,都明白,就差執行。
六、無景區+生態養殖
生態養殖只適合一些自然屬性的景區,旅游是為了一種放松、一種逃離、一種解脫,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追求的是快樂,健康也是重中之重?,F在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吃一份安全、吃一份健康,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有需求,就一定有市場,景區與生態養殖的結合,無疑完善了旅游產品的功能屬性,對于景區不僅提升了旅游吸引力,還可形成一個以景區為市場渠道的獨立產業。
對于一個新生景區,需要一個市場培育期和過度期,而生態養殖業態,投入相對較低,見效快,短期效益明顯。這正好和景區的效益長線化,形成了互補。生態養殖支撐景區前期發展,后期景區反哺養殖業,關在在于每一個產業都要做精。對于成熟的景區而言,也是一個可觀的經濟增長點。
七、無景區+廣告
景區每年都會接待大批游客,而游客一旦離開就和景區沒有了關系,面對這么龐大的流量,只能獲取一次經營紅利,的確有點可惜。是否可以讓離開的客人依然為景區創造價值,這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如果將龐大的景區流量,演變成廣告受體和景區長久資源的話,無論游客走到哪里,都會為景區帶來一份價值收益。構筑一個廣告載體,用服務構筑社群,打造平臺,做專職的中國旅游廣告商,將產品與客人進行有機的融合最終創造價值。
八、無景區+營銷
景區的市場渠道是標準化的、景區的宣傳渠道也是標準化的,這就說明景區營銷是一個半標準化的產品,可以復制。資源的價值最大化,既是景區效益的最大化,營銷既是景區的服務板塊,但同時也可以相對獨立的存在,資源只服務于自身,如何考慮都有些浪費,景區要發展,提升經濟效益,就應該方位提升資源利用率。營銷團隊的資源價值最大化,無非是最佳的方式,區域內服務于多家景區,不僅可以更好地掌控市場,還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區域內旅游產品的整體質量。
要想做好旅游,就不能局限于自己本身,市場是景區的命脈,掌控了市場就等于掌握了金錢,市場是景區發展的下游產業鏈,所以對這塊的布局,可能更有效的壯大自己,突破本位思想,以開放的胸懷,用營銷對接一切可以創造價值的資源,玩的好,這就是一本萬利,玩不好也只是實戰提升,有實力的景區都可以玩一玩,不過步伐要快。
九、無景區+人才
無論任何行業對于人才的爭奪,都異常激烈,景區更加的明顯,因為景區真正的發展也就不到二十年,人才匱乏成為了行業共識。人才即品牌,掌握了人才就掌握了成功的關鍵因素,這個過程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點,那就是人才資源不一定等于人才資源,有可能變成人力資源。一個公司的體制、管理模式、工作環境,都直接影響著人才的能力施展,這個需要高層特別注意,人好挖,但如何價值最大化,還需要認真研究。
有了人才,一定要有大格局、大胸懷,用人才的智慧和專業素養服務于更多的旅游投資人士,這樣不僅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還會不斷提升人才的專業水平,最終得以更好地服務于自身景區的長遠發展。人才的價值最大化,需要的不是完善的管理模式,而是特色化的管理機制,但更多的企業卻把人才變成了人力(哈哈)。
十、無景區+服務
服務是景區發展的靈魂,但卻是現在國內景區最大的缺失,景區有了美麗的山水、完善的基礎設施就開門迎客,一心謀利,卻忽略了本應重視的服務。服務的缺失在無形中縮短了景區的壽命,沒有了服務,也就沒有了品牌和口碑,都認為服務的高成本投入,無法有相對應的高效產出,但服務的價值和景區投資一樣,是一個長線投資,時間可以證明價值,越久價值越大。
旅游投資開發最大的投入不是金錢,因為金錢能夠打造的,都是可以快速復制的,最大的投入是服務的投入,這是心血與時間的奉獻與堅持,而且是短時間內無法復制的,這也就是景區發展最大的根基之本,也是景區不老神丹的必備藥引。景區+服務,雖然是看不到的利益增長,但卻是所有“+”的根基保證,做好景區,必須做好服務,最大的增值在服務。
旅游是聚集人氣的所在,而“+”則聚集財氣,景區的發展目標是財氣,前提是人氣,錢要掙得理所當然,就要服務的順其自然,如何“+”、怎么“+”,可能還有無數種方式方法,但萬法歸宗,一切都不能脫離高質的景區產品和服務而單獨存在。
旅游“+”不是一種方式方法,更多的是一個思路、一個格局的突破,景區的發展,不一定非要圍繞景區而存在,本位思想太強,會讓景區發展永遠跳不出景區自己的圈,要大發展,就要大格局、大思想、大融合,做的不僅僅是一個景區,而是一個產業,突破自我,天空更闊,也許更多的機會就在這一片新的藍天下。
一、無景區+交通
無景區+交通是目前國內各大景區的重要盈利點,在長白上、黃山等知名大景區的經濟收入占比中更是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的景區交通方式主要有:景區觀光車、觀光索道、人力抬轎、滑道、游船、自行車。在這幾類交通項目上以觀光車、纜車、游船為常態交通,經營回報率也是最高的。
旅游交通是旅游過程中的必要服務項目,將交通服務精細化、特色化,不僅可以讓景區游客運輸便捷化,更能演變成一個獨立的旅游項目,促進營業額增收,提升景區旅游核心吸引力,因此在景區的旅游規劃過程中,應該把景區交通放在一個核心項目的高度來考量、打造、布局。
二、無景區+演藝
演藝本身是獨立存在的,但經過時間的相融,演藝和旅游默默地走到了一起,創造出了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鼎盛王朝等各類景區演藝大作,掀起了一撥又一撥的旅游演藝高潮,“宋城演藝”更是因為演藝而大放異彩。
演藝和旅游的融合的確創造了輝煌,但任何一場景區演藝都是基于景區和旅游目的地龐大的客源市場的基礎上才得以快速發展。脫離了龐大的游客基數支撐,景區演藝還能活多久還值得深思。景區演藝是否能夠獨立支撐起一個旅游品牌的打造過程?景區演藝錦上添花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景區演藝雪中送炭的案例又有哪個呢?
旅游演藝現在主要有實景演藝、舞臺演藝、場景演藝、巡游演藝幾類,前三類演藝只能作為游客的欣賞亮點,提升經濟收入,而巡游演藝能夠帶來景區整體旅游氛圍的提升,增強游客互動性,完美游客旅游體驗度。游客喜歡玩,但不一定會玩,這就需要景區工作人員教游客如何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帶著游客一起玩,以往的巡游演藝主要集中在主題公園類景區內,其實其它各類景區都可以開展“巡游演藝”,這樣可以更好地提升旅游氛圍,把“巡游演藝”打造成帶客人一起玩的互動性活動,帶領游客以最佳的方式游覽景區。
三、無景區+休閑
休閑是延長游客停留時間,促進消費的有效方式。常規的休閑產品在旅游規劃范疇上包括酒店住宿、特色餐飲、垂釣、高爾夫、滑雪等。優美的外界環境加上完善的附屬娛樂設施,讓游客把有限的時間消耗在景區,與此同時,景區收獲了經濟效益。
休閑不僅僅是留住客人,還要留住人心,完善的基礎設施只是一個硬件保障,核心是服務,是精細化的服務質量。目前國內沒有哪一個景區休閑旅游做的特別出色,而是一些古城、古鎮、古村落等區域化旅游目的地做的極具水準,這源于一種心境和一種文化氛圍,這些都是用金錢無法打造出來的,因此景區休閑產品的打造要先融于地方,再衍生產品,做到休閑產品與地方民俗以及文化氛圍的無縫對接。
四、無景區+地產
景區和地產的結合成就了旅游地產,華僑城•歡樂谷分得了第一杯羹,從而掀起了旅游地產的高潮,可惜卻沒有幾家真正意義上的盈利,是不會玩?還是玩的不好?這就未可知了,但肯定的是一大批進入者根本不明白真正意義上的旅游地產,把重點放在了地產上,忽略了旅游的打造,最好項目被套牢。沒有人氣,哪來的財氣,旅游地產的發展是一個遞進式發展模式,只有景區火了,人氣旺了,地產才能凸顯其價值。重視地產,忽略景區發展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模式,加之現在人們的消費趨于冷靜,項目的套現率越來越低。
在項目推進打造期,很多開發商認為有了地就有了保障,很多項目多集中在郊區和偏遠山區,在當前房地產不景氣的大形勢下,很多投資人開始了生態養生、養老地產、產權公寓的轉型,我個人感覺,無論何種轉型,都要把景區的打造和市場推進放在核心位置,因為沒有人氣,一切都是空談。人氣蕭條,任憑地產項目多么優質也只能成為擺設,有價無市就會成為開發商的剜心之痛,等到銀行都不敢接盤的時候,開發商的豪氣也只怕會蕩然無存,因為項目套不了現,沒人接盤,再高的估值也都是黃粱一夢。
要想走好無景區+地產這條路,一定要先旅游后地產,不可被急切的利益迷失雙眼,產品+人氣永遠是旅游地產通向成功的必備。
五、無景區+商品
旅游商品是目前國內旅游發展的一個短板,同質化嚴重,缺少地域性、文化性、排他性,和景區本身缺少融合點,幾乎所有的景區旅游商品都是一樣的,更有甚者,把一系列產品打包裝箱/裝袋,上面印上某某地特產,就變成了這個地方的旅游商品,這種自欺欺人的旅游商品開發模式,無疑難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旅游過程中,購物是一個大項,因為缺失所以潛力巨大。
旅游商品的局域化、特色化、精細化,可能是每一個旅游從業者都清楚的事情,但真正意義上開發自己景區的專屬旅游商品卻少有人為之。好的專屬旅游產品,不僅有助于景區品牌化的打造和傳播,還能夠為景區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一點通過迪士尼的旅游產品開發和經營可見一斑。景區為了深化經營效益,這個領域還是值得關注和下點功夫來細心研究,都明白,就差執行。
六、無景區+生態養殖
生態養殖只適合一些自然屬性的景區,旅游是為了一種放松、一種逃離、一種解脫,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追求的是快樂,健康也是重中之重?,F在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吃一份安全、吃一份健康,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有需求,就一定有市場,景區與生態養殖的結合,無疑完善了旅游產品的功能屬性,對于景區不僅提升了旅游吸引力,還可形成一個以景區為市場渠道的獨立產業。
對于一個新生景區,需要一個市場培育期和過度期,而生態養殖業態,投入相對較低,見效快,短期效益明顯。這正好和景區的效益長線化,形成了互補。生態養殖支撐景區前期發展,后期景區反哺養殖業,關在在于每一個產業都要做精。對于成熟的景區而言,也是一個可觀的經濟增長點。
七、無景區+廣告
景區每年都會接待大批游客,而游客一旦離開就和景區沒有了關系,面對這么龐大的流量,只能獲取一次經營紅利,的確有點可惜。是否可以讓離開的客人依然為景區創造價值,這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如果將龐大的景區流量,演變成廣告受體和景區長久資源的話,無論游客走到哪里,都會為景區帶來一份價值收益。構筑一個廣告載體,用服務構筑社群,打造平臺,做專職的中國旅游廣告商,將產品與客人進行有機的融合最終創造價值。
八、無景區+營銷
景區的市場渠道是標準化的、景區的宣傳渠道也是標準化的,這就說明景區營銷是一個半標準化的產品,可以復制。資源的價值最大化,既是景區效益的最大化,營銷既是景區的服務板塊,但同時也可以相對獨立的存在,資源只服務于自身,如何考慮都有些浪費,景區要發展,提升經濟效益,就應該方位提升資源利用率。營銷團隊的資源價值最大化,無非是最佳的方式,區域內服務于多家景區,不僅可以更好地掌控市場,還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區域內旅游產品的整體質量。
要想做好旅游,就不能局限于自己本身,市場是景區的命脈,掌控了市場就等于掌握了金錢,市場是景區發展的下游產業鏈,所以對這塊的布局,可能更有效的壯大自己,突破本位思想,以開放的胸懷,用營銷對接一切可以創造價值的資源,玩的好,這就是一本萬利,玩不好也只是實戰提升,有實力的景區都可以玩一玩,不過步伐要快。
九、無景區+人才
無論任何行業對于人才的爭奪,都異常激烈,景區更加的明顯,因為景區真正的發展也就不到二十年,人才匱乏成為了行業共識。人才即品牌,掌握了人才就掌握了成功的關鍵因素,這個過程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點,那就是人才資源不一定等于人才資源,有可能變成人力資源。一個公司的體制、管理模式、工作環境,都直接影響著人才的能力施展,這個需要高層特別注意,人好挖,但如何價值最大化,還需要認真研究。
有了人才,一定要有大格局、大胸懷,用人才的智慧和專業素養服務于更多的旅游投資人士,這樣不僅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還會不斷提升人才的專業水平,最終得以更好地服務于自身景區的長遠發展。人才的價值最大化,需要的不是完善的管理模式,而是特色化的管理機制,但更多的企業卻把人才變成了人力(哈哈)。
十、無景區+服務
服務是景區發展的靈魂,但卻是現在國內景區最大的缺失,景區有了美麗的山水、完善的基礎設施就開門迎客,一心謀利,卻忽略了本應重視的服務。服務的缺失在無形中縮短了景區的壽命,沒有了服務,也就沒有了品牌和口碑,都認為服務的高成本投入,無法有相對應的高效產出,但服務的價值和景區投資一樣,是一個長線投資,時間可以證明價值,越久價值越大。
旅游投資開發最大的投入不是金錢,因為金錢能夠打造的,都是可以快速復制的,最大的投入是服務的投入,這是心血與時間的奉獻與堅持,而且是短時間內無法復制的,這也就是景區發展最大的根基之本,也是景區不老神丹的必備藥引。景區+服務,雖然是看不到的利益增長,但卻是所有“+”的根基保證,做好景區,必須做好服務,最大的增值在服務。
旅游是聚集人氣的所在,而“+”則聚集財氣,景區的發展目標是財氣,前提是人氣,錢要掙得理所當然,就要服務的順其自然,如何“+”、怎么“+”,可能還有無數種方式方法,但萬法歸宗,一切都不能脫離高質的景區產品和服務而單獨存在。
旅游“+”不是一種方式方法,更多的是一個思路、一個格局的突破,景區的發展,不一定非要圍繞景區而存在,本位思想太強,會讓景區發展永遠跳不出景區自己的圈,要大發展,就要大格局、大思想、大融合,做的不僅僅是一個景區,而是一個產業,突破自我,天空更闊,也許更多的機會就在這一片新的藍天下。
下一篇:“七種武器”助你完美打造湖泊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