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之三農問題
2015年8月,全國鄉村旅游提升與旅游扶貧推進會議在安徽黃山休寧召開,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高屋建瓴地指出:鄉村旅游發展不僅關系到全國6.7億農業人口的福祉,還關乎7億城市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通過發展旅游可帶動全國17%、約1200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做好這項工作意義重大,標志著旅游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邊緣走向經濟社會的主戰場,從“迎接中國‘旅游+’新時代”到“鄉村旅游發展”。李金早的指導性發言不僅僅表明了對“三農”問題的殷切關注,更為鄉村旅游指明了方向。
鄉村發展與休閑旅游的契合點
現在的城里人已經對于鄉村充滿幻想,可解鄉愁,可呼吸新鮮空氣,可感受原始農耕文化,云云;但是,對于土生土長的農民,其內心感受卻遠遠沒有這樣的美好。一方面,農產品無市場,或者農產品市場價格失衡;中央財政綜合扶貧投入逐年增加,2011年約2272億元,2012年達2996億元人民幣,但是,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的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生產卻無法形成規?;洕?,農產品即使品相完美,口感優質,由于沒有暢通的銷售渠道,也無法在市場立足,造成“供給過度”的假象,更遑論自身的品牌打造、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的延伸。另一方面,旅游資源豐富,有無限發展空間。廣大的鄉村擁有城市所沒有的自然生態、原始的農耕文化和淳樸的鄉村風情,以及近幾年規?;_發的創意性農業景觀。這些都是城里人夢寐以求的,他們需要鄉村生產和生活的體驗參與。
對于旅游,城里人和鄉下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趨向,前些年是“城里人想出來,鄉下人想進去”,這當然是指城市;如今,好像掉了個,變成“鄉下人想出來,城里人想進去”,這回指的是鄉村。但旅游的本質是相通的,就是感受異質的文化,這種異質文化要么是異域的,即離開自己生活環境到異地;要么是暫時脫離當今的社會,尋覓古老的、遙遠的、近乎消失的東西。而對于發展相對滯后的鄉村恰恰在時間和空間上,保存了一些不為人知、令人感到神秘、神奇的文化元素,這正是在當下休閑旅游時代,鄉村旅游成為潮流的原因。
旅游是鄉村發展的一把金鑰匙
當鄉村遇上旅游,以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業經濟存在的農產品滯銷、老無所養、生態保護等新農村建設的系列社會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了。這一切源于城里人在解決了生存、生產的基本需求后,開始追求生活、生命的高層品質,渴望從現代化鋼筋水泥的城市到荒僻化原生態的農村、從鄰里不相往來的“鴿子房”到雞犬相聞的左街右舍,尋找久違的縈繞心頭的鄉音鄉景鄉情,感受那份原真、粗獷與淳樸。
區域轉換間,便催生出與旅游拓展六要素“商、養、學、閑、情、奇”相關的眾多鄉村休閑度假新業態。這就是“旅游+”的魔力,盡管旅游解決不了鄉村的所有問題,但對于有古代遺存、原生態民俗,生態保存完好,且臨近城市的鄉村,確是一條可行的發展路子。
我院在多年旅游規劃實踐中總結出鄉村旅游發展的“十養”之效,亦即:青山養仁、綠水養智、生態養氣、氣候養顏、民俗養神、民風養情、宗教養性、研學養心、勞作養志、美食養身。在海南???、廣西昭平等眾多鄉村規劃案例中,策劃了許多富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并成功落地實施,轉化為旅游新產業,造福一方鄉村。
但是,也有不少鄉村,在旅游開發與運營方式上,景區開發與農業產業、游客與原居民、生態與保護、文化與休閑等,完全被割裂開來,景區內原居民被“騰籠換鳥”,整體遷移出來,這樣的景區雖然保留了自然原生態,卻永遠失去了人文原生態。更嚴重的是,打著搞旅游的名義,大肆拆遷古村落,經世千年的古建筑毀之一旦,至于農民的利益更是無從談起。
這樣的鄉村旅游開發對當地的貢獻,僅限于政府稅收與有限的就業崗位,產業帶動效應幾乎沒有,所謂的“旅游+”也就等于空談了。更要命的是,從長遠發展看,拋開了原住民人文的鄉村旅游根本就滿足不了城里人的旅游訴求。
“旅游+”不僅是橫向的新業態,還是縱向的產業鏈
我院在多年的鄉村旅游規劃實踐中,一直致力于“富農、富商、富財政”,探索惠及政府、開發商、農民的“旅農合璧”模式,即以旅游為引擎,以景區為核心,以原始農耕文化、鄉村民俗風情等為文化主題,以景區所在地的現代農業為產業支撐,設計創意性鄉村旅游項目和產品,并通過旅游帶動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物流業發展,也即以第三產業撬動第二產業,以第二產業反哺第一產業,形成了“農中有旅、旅中有農”的“旅游+”橫向和縱向產業體系。
“旅農合璧”模式的亮點在于:以景區為吸引物,吸引游客,首先形成“人”的搬運,繼而實現“農產品”的搬運,并借助可觀的游客量所形成的免費品牌展示效應,打造基于本地文化的包含特色自然景觀、農產品、特色民俗活動等鄉村旅游品牌。這其中當然涵蓋線上旅游、線下旅游等一系列鄉村旅游發展新業態。
廣西昭平縣是全國貧困縣之一,生態環境良好,但卻面臨鄉村發展的普遍性問題:昭平銀杉茶、沙田柚品質優良,但銷路僅限于廣西地區。當地政府希望通過鄉村旅游項目開發,有效提升昭平縣果品的知名度。為此,我們在昭平鄉村旅游規劃中,設計了全長60余公里的“山水畫卷”般的景觀帶,以“走馬觀畫”為文化主題,秉承“生態引人、項目停人、節點留人”的發展思路,建設集生態觀光綠道、文化體驗廊道和鄉村休閑要道于一身的綜合性旅游通道。游客漫步在綠道中,徜徉在如畫的風景中,可沿途品嘗原生態的土特產,體驗原住民的農業生產、鄉村生活。旅游增加了當地的流動人口,同時帶動了農產品的市場化、規?;?、品牌化,使昭平銀杉茶、昭平沙田柚走出滯銷瓶頸,知名度大幅提高。
當鄉村遇上旅游,就有了無限可能。“旅游+鄉村”一旦成為鄉村發展模式,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必將隨之完成蝶變。產業方面,農業生產即可進入規模經濟,成為繼旅游之后的又一個贏利點;產品層面,可實現從零散的農產品收購模式到基地經營的集約化經營模式的轉變;品牌層面,可完成農產品生態化、精致化和系列化提升,最終形成品牌化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即一、二、三產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海森旅游規劃設計院2002年成立,與海森機構其他成員企業共同構成了旅游度假項目策劃規劃→設計建造→經營管理全程服務鏈條,是中國最好鄉村旅游規劃公司和景區規劃公司。
上一篇:帳篷客酒店:安吉首店周年之際 第二家店要在陽澄湖親密島臨湖而建了
下一篇:迪士尼中國公布2016消費品授權計劃,星球大戰成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