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規劃設計
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江蘇太湖旅游度假區
發布日期:2017-03-31

江蘇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
一、概況
一、概況
1.區位
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位于北緯30°56′-37°33′,東經119°55′-120°54′,距離蘇州市區15公里,距上海95公里,距無錫陸上76公里,水上42公里。區內現有公路通往西山、光福和胥口,水路四通八達。
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位于北緯30°56′-37°33′,東經119°55′-120°54′,距離蘇州市區15公里,距上海95公里,距無錫陸上76公里,水上42公里。區內現有公路通往西山、光福和胥口,水路四通八達。
2.氣候
度假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受太湖水體調節作用影響,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雨量充足,氣候宜人,全年平均氣溫為17℃,年平均降雨量1096.9毫米,適宜休閑度假旅游。
度假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受太湖水體調節作用影響,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雨量充足,氣候宜人,全年平均氣溫為17℃,年平均降雨量1096.9毫米,適宜休閑度假旅游。
3.地質
平原地質為蘇州西南較古老的太湖推復構造之局部,湖底海陸相交互的黏土,粉砂土,細砂土沉積地層。漁洋山,長沙島一線島山形態分布,嚴格受到斷裂構造線的控制,基巖出露明顯,除漁洋山東麓和長沙島嶼東緣由小片青龍灰土巖外其他均屬泥盆系五通石英砂巖,巖性堅硬。
平原地質為蘇州西南較古老的太湖推復構造之局部,湖底海陸相交互的黏土,粉砂土,細砂土沉積地層。漁洋山,長沙島一線島山形態分布,嚴格受到斷裂構造線的控制,基巖出露明顯,除漁洋山東麓和長沙島嶼東緣由小片青龍灰土巖外其他均屬泥盆系五通石英砂巖,巖性堅硬。
4.水文
度假區南部、西部瀕臨太湖,區內還有兩處島嶼,湖岸總長達31.4公里,度假區內河流縱橫,橫河、香山運河、順提河橫貫東西。河水主要由太湖補給,歷年最高水位4.92m,最低水位1.95m,平均水位2.99m。
度假區南部、西部瀕臨太湖,區內還有兩處島嶼,湖岸總長達31.4公里,度假區內河流縱橫,橫河、香山運河、順提河橫貫東西。河水主要由太湖補給,歷年最高水位4.92m,最低水位1.95m,平均水位2.99m。
5.生態環境
度假區山體綠化資源非常豐富,區內村民注重植樹綠化,湖邊、河旁、魚塘、公路邊、道路旁、村前村后廣泛植樹栽花,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旅游資源;區內林場集中,種植樹木果林,加之沿開闊的水面,生態環境優越。太湖內外兩側坡地、灘地,總面積達上萬畝,已形成低灘種蘆葦,高灘插楊枊,堤旁栽穗槐的綠色環境。
度假區山體綠化資源非常豐富,區內村民注重植樹綠化,湖邊、河旁、魚塘、公路邊、道路旁、村前村后廣泛植樹栽花,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旅游資源;區內林場集中,種植樹木果林,加之沿開闊的水面,生態環境優越。太湖內外兩側坡地、灘地,總面積達上萬畝,已形成低灘種蘆葦,高灘插楊枊,堤旁栽穗槐的綠色環境。

度假區內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資源現狀及分析
1.自然資源現狀及分析
度假區內集中著各種極具潛質的自然生態資源,有形態各異的山體,有優美的太湖岸線,豐富的水網體系和品種多樣的綠化樹木,其自然地貌條件具有環太湖地區地理特征極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自然山體
度假區內山體自然景觀豐富,生態資源良好,山林植被茂盛,形態也基本保持原風貌,但也有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由于歷史的原因,多數山體遭到開發建設性破壞,馬公山和小橫山最為嚴重,漁洋山和南旺山等山體由于開山采石而局部有所殘缺;山體植被遭受一定程度的毀壞,而毀壞的部分又都集中在太湖和太湖大道的主景觀面上,使太湖岸線景觀受到一定影響;部分山體如南旺山和小橫山等由于開挖時間過長,且長期暴露在外,已引起部分水土流失;部分山體(主要是葉山島東部山體)由于開發的原因已基本失去了山地和山體的地貌特征;漁洋山、蔣墩山、穹隆山等主要山體的山麓上分布有大量公墓。
?。?)岸線
度假區內太湖岸線很長,共計31.42公里。沿湖岸線的太湖風景非常優美,岸邊生長有多種水生植物,岸上有綠地,加之自然的山石駁岸和太湖水的微瀾蕩漾共同構筑了度假區沿岸旖旎的自然風光。盡管度假區內岸線呈現出較好的風貌和形態,但依然存有不足:一是保護利用不足,主要指位于漁洋山西北側、長沙島西側、葉山島西側岸線?,F狀岸線是以葦地和自然山石駁岸為主的原生態岸線。雖然視覺效果佳,但未被人使用,規劃應對此進行合理保護加以利用;二是建設開發不當,主要指位于長沙島南北側和葉山島東側岸線,由于被建設成為直墻式護岸,破壞了人們的親水空間,同時視覺效果也欠佳。
?。?)綠化
太湖度假區處處充滿綠意,自然生態優良,區內山體、綠化資源非常豐富,度假區內村民也注重植樹栽花,加之開闊的太湖水面,形成區內良好的綠化景觀層次。
高層次綠化——山體植被綠化較好,但植被以常綠的針葉林為主,林相單一,色葉植物種類少,色相變化單調,花草木少,規劃應增加山林綠化的植物種類,形成四季有景的山林景致。景觀綠化主要指大橋公園和鳳凰臺。其中鳳凰臺景觀較好,但現狀規模太小。而大橋公園位置重要卻建設過于簡單,缺少引人入勝的景點、亮點,有待規劃進一步加強;中層次綠化主要指分布于村莊周邊和宅前、宅后的苗圃,培育有廣玉蘭、紅葉李、水杉、香樟等。果林以梅、桃、杏、李、桔子、枇杷為主。區內果木集中,品種繁多,為度假區綠化錦上添花;低層次綠化主要是位于行政機關、高檔別墅及重要道路兩側的草地和沿太湖河岸以葦地為主的生態濕地。該層次綠化缺乏色彩鮮艷的花卉,規劃應加強度假區內花卉品種的設計,在主要景觀點、重要節點處應呈現出“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景色。
?。?)水系
網狀水系密集,具有典型江南水鄉風光。太湖湖面遼闊,水質較好。人工河道基本是東西走向,其中香山運河和順堤河具有防洪功能?,F狀自然水系多呈南北走向,從村邊穿過。區內池塘、魚塘眾多,水質優良,養殖有魚、蝦、貝類等。另外現狀灌溉渠、防洪閘等具有一定文化價值。盡管度假區內水資源豐富,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現狀河道不貫通,有待進一步梳理,防洪河道有待進一步疏浚;個別湖灣及小河的水質因受生活污水污染而有富營養化趨勢。
2.人文資源現狀及分析
太湖流域自然環境優越,自古以來就是適宜人居的好地方。太湖的山川秀氣,造就了這里深厚的文化底蘊,自春秋吳越爭雄,直至當代,兩千多年的漫長歷程,這片土地上薈萃了無數中華英杰,留下了數不盡的名人遺址。這里名人遺址之大,中國傳統文化氣氛之濃,在國內堪稱首屈一指。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恩澤雨露,使無數民間工藝的璀燦之花,在這片土地上盛開。
?。?)歷史文化遺存
?。?)歷史文化遺存
度假區現狀分布的歷史文化遺存主要有6處。即曇花庵、董其昌墓、孫武練兵場、二妃廟、二妃墳、蒯祥墓園。其中曇花庵和蒯祥墓園是現狀開發利用較好的人文景區,但規模較小。董其昌墓、二妃廟和二妃墳現狀僅留有遺址,尚未進行開發利用,而孫武練兵場已遭破壞。
?。?)傳統風物
度假區內傳統風物主要古井、古樹、古建筑等。其中古樹主要分布于尚未開發的山林、村落中,樹種有銀杏、水杉等,古井主要位于具有一定年代和傳統特色的村落內,如灣里村(是一處“村融山水中,人在畫中居”的田園村莊),漁帆村(蒯祥故居所在地)。古建筑位于葉沙島西側平頭山南的村落內,建筑呈現江南特有的天井式布局。另外民居的門牖也呈現出一定的歷史遺跡。
通過現狀調查分析,度假區內的文化遺存較多,但不成體系、不成規模,呈現“散珠碎玉”式的布局形態,需要挖掘整理,逐步修復保護。
三、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
1.功能定位
度假區功能定位為:太湖旅游度假小城鎮;蘇州環太湖地區的旅游配套服務和休閑娛樂中心;一處集多種文化于一體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平臺。
2.發展目標
抱著“保護第一”的目標,從保護整個環太湖地區山水資源和人文資源的角度出發,實現“綠色太湖、文化太湖、健康太湖”的主題。同時通過加強度假區的建設,優化太湖旅游度假行政轄區的結構,使空間布局更加合理,旅游度假產品更上一個層次。
進一步提升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的品位,把握保護太湖資源的契機,將其建設成為蘇州環太湖地區乃至蘇州市未來最主要的休閑度假中心和度假旅游綜合服務中心;體現綠色太湖的生態性,通過太湖生態濕地項目、山地生態項目、農業生態項目、林果生態項目的建設來體現綠色太湖的主題;成為文化主題突出的旅游度假區,通過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使人們能夠得到文化上的熏陶,藝術上的陶醉,知識上的提高,情趣上的滿足;打造健康太湖的形象,通過休閑性的健身活動、參與性的旅游體育活動、保健性的中醫療養以及現代文明的娛樂場所的建設來為旅游者在心理上和身體上創造一種健康有益的度假環境。
四、規劃布局
形成 “一帶、一環、兩軸、兩島、五區”的規劃布局。
“一帶”:依托太湖濱水資源形成沿湖濱的休閑旅游帶。即利用自然的太湖駁岸和水邊濕地開發建設旅游設施,形成濱水區的休閑旅游帶。
“一環”:依托自然山體、水系形成環繞核心區的綠色生態環。該生態綠環將區內的蔣墩山、小橫山、舟山串聯其中,將現有河流魚塘整治放大的小型湖泊點綴其上,形成融山水湖泊綠化于一體的生態綠環。
“兩軸”:為了突出核心區在度假區內的標志性地位,規劃形成兩條面對太湖開敞的水軸,將太湖自然風光滲透進核心區,將核心區風光融入自然山水中。
“兩島”:即葉山島和長沙島,以文化論壇為主要內容。
“五區”:指西北部的濱湖度假賓館區、南側的濱湖親水度假村區、中部的核心商貿娛樂區、北部的動遷居住區和東部入口居住區。
中部核心商貿娛樂區:包括度假酒店、商務辦公、餐飲娛樂等服務設施,為度假區所有人口提供服務。
濱湖度假賓館區:位于漁洋山與米堆山之間臨太湖的區域,以一組星級賓館為主,為旅游人口服務。
濱湖親水度假村區:南部濱臨太湖的扇形區域,以度假村性質的度假別墅、度假公寓為主,為旅游人口服務。
東部入口居住區:是度假區的東部門戶,以居住建筑為主,是外部遷入居民、房地產吸引人口的居住區。
北部動遷居住區:背靠山體,以多層居住建筑為主,是現狀區內居民動遷區。
下一篇:山地休閑旅游產品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