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9388591    18675872398
  • 旅游綜合體落地策劃
  • 溫泉旅游主題化-中山項目
  • 水上游樂全季化
  • 景區升級度假化
  • 海森文旅(旅游策劃公司)擔綱中國首家地心文化主題公園的旅游規劃、旅游策劃以及旅游規劃設計
  • 打造康養度假新高地(明月山項目)
旅游規劃設計

關于貴陽市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指標體系的思考

發布日期:2017-06-20
       前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獨立篇章系統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并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我國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也得到了較快地應用與發展。作為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模式,生態城市代表了當代及未來世界城市的發展方向,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載體。我國傳統的城市規劃,偏重于經濟發展而忽視了社會需求,在社會影響尤其是生態環境等方面欠缺考慮。本文在對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指標體系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探討了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的演進過程及其對未來城市生態建設的實戰指導意義。


       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背景概況

 

貴陽市是貴州省省會城市,西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是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游服務中心。貴陽市生態環境良好,森林圍城,是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首個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并以其得天獨厚的氣候、森林等生態環境條件,贏得“避暑之都“和”森林之城“的美譽,這為貴陽的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貴陽把建設生態文明城市作為發展的根本目標,其宜人的山水風光、多彩的民族風情、舒適的人居環境,將有力地促進貴陽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

貴陽市2002年就提出“環境立市”的戰略,先后實施了綠色工程、藍天工程、碧水工程 ,當年5月被國家環??偩执_認為國家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首家試點城市。2004年11月出臺我國第一部建設循環經濟的地方性法規《貴陽市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條例》。2005年貴陽市被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07年12月貴陽市通過了《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決定》,該決定內容涵蓋基礎設施、生態產業、環境質量、民生改善、生態文化、政府責任、群眾滿意等七個方面,不久后根據這一決定精神建立的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指標體系發布。如果說《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決定》的出臺,標志著貴陽市在總結生態化理念指導下的理性發展的基礎上,順應城市發展的時代潮流,開啟了一個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那么2008年《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系》的出籠,則標志著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切實邁向了從理念到行動的實戰新高地。2013年貴陽市在2008年《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系》的實踐基礎上,重新制定了《貴陽市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新的指標體系進一步深化明確了貴陽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方向、目標與路徑,其實行對于保障和促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鞏固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促進貴陽市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具有重要的實戰指導意義。#p#分頁標題#e#


       貴陽市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解讀

 

貴陽市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宜居城鄉、生態經濟、友好自然、和諧社會、生態文化、文明制度等六個方面,共45項指標。

宜居城鄉主要反映城鄉道路交通、城鄉公用基礎設施等方面狀況,包括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道路面積、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農村生活垃圾清運率、農村污水處理率、新建綠色建筑比例、城鎮煤氣氣化率、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城鎮化率、公交出行率等12個指標;生態經濟主要從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反映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狀況,包括人均生產總值、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率、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單位GDP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率、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比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污染源排放達標率、億元GDP建設用地控制規模預期指標等10個指標;友好自然主要從生態建設、循環經濟、環境質量等方面反映城市生態環境及環境保護狀況,包括森林覆蓋率、生態保護區占國土面積比率、水域濕地覆蓋率、清潔能源使用率、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利用率、地表水水質達標率、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等7個指標;和諧社會主要從人民生活、社會保障、社會發展、社會安全等方面反映市民生活質量、社會和諧及法制狀況,包括市民幸福指數、生態文明社區和單位比例、人均受教育年限、社會保險覆蓋率、城鎮登記失業率、社會安全指數、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萬人醫療床位數等8個指標;生態文化主要從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文化產業發展、文化消費等方面反映市民生態文明素養、文化產業及公共文化服務的狀況,包括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普及率、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等2個指標;文明制度主要從行政服務效率、市民滿意程度等方面反映政府廉潔高效的狀況,包括節能環保產品政府采購率、環境突發事件災害應急預案與組織機制落實、生態環保案件受理率/立案率、生態環境質量納入政績考核、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群眾滿意度、生態補償機制執行率等6個指標。

從這一指標體系的框架構成和指標要素可以看出,它是對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內容的具體量化??傮w上全面概括了現有生態城市的主要規劃內容,并創新性地將文明制度納入系統指標,同時新增有機、綠色和無公害產品種植面積、城鎮化率等分項指標。較之之前國家環??偩种贫ǖ囊惶咨鷳B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從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進步三個方面對生態城市進行描述的26項指標)及廈門市在此基礎上增加一些環境保護指標形成的廈門市生態指標體系(包含建成區綠地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比例、居民平均預期壽命以及公眾對城市環境保護的滿意率等30項指標),無論從外延還是內涵上都有了本質的創新和拓展。但仍未就當目前頗受關注的食品安全、空氣污染等熱點問題給出較為詳細的指標。#p#分頁標題#e#

貴陽市作為一個"兩欠"(欠發達、欠開發)省份的省會,肩負著引領區域跨越發展的重任,同時作為一個資源型城市又面臨著全面轉型的壓力,指標設計為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提出了立足于提高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的、現代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的創新運作定位,具有首創價值和創新意義。


       上述指標體系的指導與借鑒意義

 

第一,貴陽市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

在我國還沒有一套適用于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的情況下,貴陽市率先推出了貴陽市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指標體系,這套指標體系具有廣泛參與性,對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作出了政府、公眾、市場三位一體的運行模式定位:指標的形成是在充分征求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形成的;指標的內容體現了各部門明確的任務和職責;指標的執行除不可缺少的部門參與外,還有市民的廣泛參與,例如對市民的生態文明程度作出評價。這套指標體系在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城市規劃中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創新性,在經歷了若干年的理性提煉后,步入了成熟理念指導下的全面實踐階段。

第二,貴陽市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具有實踐性和示范性

在指標體系指導下,政府加強各種公用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治理,有效引導、規范、維護、激勵整個社會參與到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進程中來。與此同時引導公眾成為現代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主體,通過市場動力把生態文明城市從理念轉變為企業的追求、民眾的行動。通過稅、費和環境產權等手段明確并調控人與自然、企業與自然等的良性關系,同時配合宣傳教育,從根本上形成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良性運行,使指標體系落實到實處,保證其可操作性和實踐性。另外,在完善自身設計的同時,貴陽市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指標體系仍然把握了與全國和其他區域的可比性銜接,進而對其他城市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和示范作用。

第三,貴陽市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內涵和外延都具有拓展性

貴陽市作為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在生態城市規劃技術手段上進行了大膽探索。貴陽市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指標體系的設計在考慮用于現狀評估的同時,還考慮了對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演進的評價,以及對未來發展的預測,具有可持續發展性和軟性的預留提升空間,無論是內涵或是外延都具有拓展性,為全國生態文明城市發展框架的探索發展提供了借鑒。

第四,貴陽市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全面、系統、層次化#p#分頁標題#e#

立足于生態要素定位演進的深化,以及對這種演進的深層推動,貴陽市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提出了全面、系統、層次化的基本構架。但在地區性、多樣性和多層次的指導上有一定的缺失,應該更加完善地提出自下而上的生態文明城鎮、生態文明區域、生態文明城市的框架結構。通過不同層級生態文明控制單元的構架,最終形成豐富完整的生態文明城市構架體系,客觀動態的指導其他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


       結語

 

隨著城市的發展進步,人們對城市生態文明的渴求將會愈來愈強烈。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以及指標體系建設是必要的,它為生態文明提供了制度保障以及具體指導。然而,僅僅依靠“制度”這種社會公共權力來強制規范人們的行動還是不夠的。只有當廣大人民群眾都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把保護環境變成人民大眾的自覺行為,生態文明建設才會進入更高的層次。因此,除了進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以及指標體系建設之外,還需要有生態文明的文化建設,形成一種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新文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這一點主要涉及到的就是生態文明的文化建設問題。因此要統籌兼顧宜居城鄉、生態經濟、友好自然、和諧社會、生態文化、文明制度幾個方面,才能使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系更好的指導城市生態文明建設。


上一篇:生態修復與重建技術手段探索

下一篇:關于綠色生態城區規劃建設的探索研究――以8個國家級綠色生態示范城區為例


日本中文一二区有码在线_无码网站黑人在线观看_99久e精品热线免费_啪啪视频全日本a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