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規劃設計
多文化融合傳承,多業態綜合開發——北京密云?古北水鎮國際旅游度假區
發布日期:2016-10-11

從司馬臺長城遠眺古北水鎮國際旅度假區

古北水鎮國際旅游度假區夜景
古北水鎮國際旅游度假區位于北京密云司馬臺長城腳下,總占地9平方公里,下轄古北水鎮和司馬臺長城兩個游覽區,是集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商務會展、創意文化等旅游業態為一體,服務與設施一流、參與性和體驗性極高的綜合性特色休閑國際旅游度假目的地。
突破常規古鎮模式,借鑒烏鎮定位綜合旅游度假區
“國際水鄉小鎮+司馬臺長城”是古北水鎮國際旅游度假區的兩大主要賣點,整個度假區的總體規劃并非一個單純的旅游功能,而是以“國際休閑旅游度假綜合體”為目標規劃概念,分為“六區三谷”:老營區、民國街區、水街風情區、臥龍堡民俗文化區、湯河古寨區、民宿餐飲區與后川禪谷、伊甸谷、云峰翠谷。除常規“傳統旅游景區”項目之外,還多元復合了“高爾夫、別墅地產,星級與精品酒店、民俗客棧及會務中心”等綜合的延展功能。度假區功能集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商務會展、創意文化等旅游業態為一體,配套相對齊全,是一個具有較高參與性和體驗性的綜合性特色休閑旅游度假目的地,包含2個五星標準大酒店、6個小型精品酒店、400余間民宿、餐廳及商鋪,10多個文化展示體驗區及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

古北水鎮國際旅游度假區大酒店
一步一景展現文化,再現親山水坡型文化風情古鎮
古北水鎮國際旅游度假區在文化表現上可概括為“老北京文化+北方建筑文化+江南水鄉文化+茶馬古道文化+民國風情+西式建筑”。度假區在設計上遵循一步一景的理念,內部景點“楊令公祠”、“八旗會館”等結合了古北口和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融合長城邊塞文化,與漢、滿、蒙、回等民族的習俗),結合傳統文化和現代功能定位,使度假區一方面具有北方建筑和歷史文化特點的“親山水坡型”古鎮;另一方面,酒坊、染布房、醬菜坊等景點又帶有明顯的舶來江南古鎮基因,同時也可以見到麗江的茶馬文化的影子,項目整體是中西方眾多成熟風情景觀、歷史人文、建筑形式等元素的綜合利用與再現。

古北水鎮國際旅游度假區建筑形態受多種文化影響
整舊如故塑造景區,差異化地開發保護區與旅游區
在具體的開發中,古北水鎮國際旅游度假區參考了烏鎮模式,堅持保護第一。確定司馬臺長城保護所屬區和旅游所屬區后,嚴格隔離保護區與旅游區。旅游區主要定位為“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展綜合功能的國際旅游綜合體”,采用“修舊如舊、整修如故”的開發理念,成功保留、復建了明清民國風格古建43萬平方米。在景區塑造中,具體做法可歸納為“遷、拆、修、補、飾”五個字。“遷”,搬遷歷史街區內必須遷移的現代民居等;“拆”,拆除必須拆除的不協調建筑;“修”,用舊材料和傳統工藝修繕破損的老街、舊屋、河岸、橋梁等;“補”,恢復戒補建部分舊建筑,填補空白,連綴整體;“飾”,各類電線、管道全部地埋鋪設,空調等現代設施全部遮掩。當地原住居民則被安置在古鎮外圍,原有住房全部用作商業開發,如酒店、餐飲、商業等,而原住居民可以優先返回到古鎮參與旅游服務行業。

基建方面,古北水鎮將供暖、弱電、用水等管線藏于地下,將現代化的設施藏而不露地融入到古建當中,保存了地上原有的村落面貌。

外部整治方面,古北水鎮不只是整舊如舊的單體修復,而是基于街區風貌做了景區整體風格打造。

內部改造方面,古北水鎮對歷史建筑內部空間進行重構,包括對室內空間重新分隔、安裝現代廚衛設備、提升人均居住面積,使改造好的古建筑更適合現代城市人的居住。

社區配套方面,古北水鎮按照現代居住社區的標準,配套包括公共場所、社區休閑活動空間、人文活動設施及旅游配套設施,建立了戲樓、祠堂、書院、鏢局等等,讓游客體驗更真實的古鎮生活。
旅游開發堅持所在地區文化的傳承
古北水鎮國際旅游度假區與烏鎮的差異,最大的體現就是所在的地區文化傳承。在旅游發展中,唯有文化是不可復制的,也是走出特色、持久發展之路的不變主旨。
度假區在恢復、保護古建的同時,從自身出發開始保護、挖掘古鎮完整的生活形態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如一些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通過對桶匠、錫銅匠、煙作匠等進行各種形式的補貼,鼓勵這些手工藝人以作坊的形式進行展示和經營;對傳統的生態印染、司馬小燒等傳統工藝品與食品的生產加以恢復,讓游客在老師手把手教導下完成自己的印染作品或體驗酒糟菜肴的制作;恢復瀕臨消失的北方廟會;展示冬季冰雕嘉年華;等等。

司馬小燒酒坊

永順染坊
上一篇:溫泉改造升級:舊溫泉的新時代蛻變
下一篇:云南省獨一無二的理療型精品溫泉——云南保山邦臘掌溫泉